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共3張圖片)
  • 25年8月2日 00:5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不久前,安徽博物院推出了一個名為“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的展覽。展覽以中國傳統香文化為主題,展出了眾多古代香具和香料。展品中不乏精緻的文物,其中一件秀雅的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見圖)格外引人注目。該爐高8、口徑11.6厘米,上世紀50年代由繁昌縣文化部門上交入藏安徽博物院。爐作敞口,折沿,束頸,鼓腹,腹下有三足,足內中空與爐體相連,三足外側各有一道出筋,也稱扉稜。爐通體施青釉,三足足尖部不施釉,露出深褐色胎體。器身釉面佈滿細密而自然的冰裂紋,沁色十分別緻,平添幾分神秘的美感。

鬲式爐俯視圖和底圖

  中國人對香的使用,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古人在祭祀、禮佛、文房陳設中都會使用到各式精巧的香具,比如漢代人使用的博山爐,明清時期的宣德爐,都非常經典。而鬲式爐則是南宋時期一種經典的香具造型。所謂“鬲式爐”,是一種仿商周青銅鬲造型的香爐。鬲是商周青銅器中一種常見的器型,原先的用途是炊粥器,起初造型最大特點就是足空與器腹相通,也稱為袋狀足或袋形腹,以增加腹部的容量和擴大受火面積,便於較快地煮熟食物。宋代是一個好古之風興盛的時代,北宋中晚期以後,皇室與士大夫皆熱衷於古物收藏,比如宋徽宗趙佶就曾組織人員編寫《宣和博古圖錄》,歐陽修撰有《集古錄》、呂大臨寫過《考古圖》、趙明誠著有《金石錄》等。在這一背景下,北宋晚期和南宋時期出現了很多仿古造型的瓷器,瓷質鬲式爐就是其中之一。 

  宋元時期是香文化相當繁盛的時期,香已遍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著名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招牌的店舖。宮廷宴飲、婚禮慶典、酒肆茶館、書房閨閣等各類場所都會用香。焚香、煮茶、掛畫、插花是那時文人的“四藝”,當鬲式爐中焚香的青煙裊裊升起時,文士們或品茶、或賞畫、或插花,舉止的優雅與內心的寧靜,共同編織出一幅意境完美的畫面。 

  龍泉窯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縣,是宋元明時期著名的青瓷窯場。龍泉窯創燒於北宋,南宋時達到鼎盛。南宋龍泉窯在北宋石灰釉的基礎上發展出石灰鹼釉,使釉層變得更厚,獲得青玉般的效果。另外,龍泉窯瓷器胎色普遍較深,是因當地瓷土含鐵量較高,有的摻入紫金土,胎體呈深褐色或黑色。 

  宋代瓷器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而其中最為珍貴的首推汝窯瓷器。汝瓷以其絕美的天青色而為世人稱道,另外很大一部分汝窯瓷器燒造時,窯內溫度略低於正燒溫度,一般稱之為“生燒”,這使得它們的釉面局部會呈現青灰色以及米黃色的斑點,同時汝瓷釉面也佈滿自然天成的開片紋理,又稱為“冰裂紋”,這些共同讓汝瓷更具神秘的美感。而這件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與汝瓷有異曲同工之美,其釉面的開片,釉色青中閃米黃的斑駁,讓人領略瓷釉的變幻莫測,這或許才是古瓷最大的魅力所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