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祭藍釉?如何將瓷器燒出「茄皮紫」?(共2張圖片)
  • 17年6月25日 06: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祭藍釉是高溫藍釉之一,是以鑽為著色劑,在1280℃—1300℃窯內一次燒成的藍色高溫釉,元代創燒成功。色調深沉,光亮細膩,釉色滋潤,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穩定。明宣德祭藍釉因其色澤深沉,明清時期被用來做祭器的釉色,故稱祭藍,又因常將藍稱為青,也叫祭青。清代另有以祭藍釉作地的祭藍描金、祭藍地白花等工藝。

什麼是祭藍釉?如何將瓷器燒出「茄皮紫」?

清乾隆 祭藍釉缸

如何將瓷器燒出「茄皮紫」?

紫釉是瓷器釉色之一,主要以錳為著色劑在800℃—850℃低溫燒成的顏色釉。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三:「紫色釉,黑鉛粉末加石子青、石末合成。」顏色似茄皮,又稱「茄皮紫」。由於配料和窯火氣氛的不同,紫色呈色亦有所不同,有深淺茄皮紫和葡萄紫、玫瑰紫等色。紫釉始燒於明弘治時期,色澤光潤,有深淺兩種色調,深者如熟透的茄皮,淺者似將熟的茄皮。明萬歷時釉色淡紫泛黑,也有呈黑紫色的。清康熙時紫色有淺、深、老三色,以深者多見。雍正、乾隆時期茄皮紫釉均燒製較深,釉面瑩潤、色調濃艷為這一時期的特徵。

什麼是祭藍釉?如何將瓷器燒出「茄皮紫」?

清康熙 茄皮紫釉刻龍紋大盤

釉上彩為瓷器彩繪方法之一,即在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繪紋飾再經低溫焙燒。釉上彩為二次燒成,燒成溫度在700℃—900℃之間。

釉上彩受釉的化學影響較小,故其色彩能夠牢固附著在釉上且不變色,彩料色廣泛,可燒出任何能夠調製出來的色彩,包括釉下彩不能燒出的鮮艷色彩。

釉上彩的缺點是因彩繪於釉上,長時間的使用、摩擦會使色彩磨損甚至脫落,同時釉上彩含有鉛,人們長期使用不利於身體健康。

釉上彩工藝始見於宋、金時期,是在傳統的低溫色釉基礎上發展而來,有五彩、粉彩、琺琅彩等。

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

釉下彩瓷器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主要分類有青花、釉裡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