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的這只西周時期的玉蟬(見圖),是在1974年陝西省寶雞市竹園溝出土,長4.4厘米,寬2.2厘米,厚0.8厘米。白玉質,受沁呈灰白色。蟬頭部隆起,嘴部突出,雙目外凸,上用管鑽鑽出圓形眼珠,背部較尾部略高,尾部尖圓,腹部平直,兩側外緣各有兩個圓形穿孔。頭、翅、尾均用“一面坡”工藝雕琢卷雲紋。“一面坡”工藝是西周獨創的琢玉工藝,由雙陰線組成,內線較細,外線較粗,較粗的外線琢成傾斜的坡面,俗稱“一面坡”,亦稱“大斜刀”。它是一條垂直的陰線和一條斜坡陰線等距、平行出陽線,剛柔並濟,利用不同的反光和陰影,使玉器的紋飾更具立體感。
玉蟬在我國古代有兩種用途,一是作為陪葬,稱為琀蟬,二是作為佩飾。商周時期的玉蟬,絕大多數都是佩玉,此期玉蟬打孔分為兩種,一種是頭部打孔,作為組佩的一部分或單獨使用,還有一種是腹部打斜孔或穿孔,縫綴於織物之上。這件玉蟬身體兩側各有兩孔,應是縫在帽子或衣物做裝飾用。
目前發現的早期玉蟬,一是浙江省餘杭市反山14號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的蟬形玉珮。二是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的六件玉蟬。
關於玉帶鉤的起源,有研究者認為源於良渚文化時期的玉質鉤形器。但是這些鉤形器與後世的帶鉤形制差別較大,且無法確認良渚時期的佩玉習俗和衣冠服飾,因而,此類鉤形器是否就是玉帶鉤的雛形,尚難定論。這件玉帶鉤是目前所見較早時期的具有成熟形態的玉帶鉤,和其造型類似的有河南省固原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的鴨首玉帶鉤,陝西省寶雞市益門村2號墓出土的蛇首形玉帶鉤,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墓出土的鳥首形玉帶鉤。
上述春秋時期的玉帶鉤的共同特點就是器型較小,長度一般在3厘米以內,無鉤鈕,不作為腰部束帶使用。與這件玉帶鉤同墓出土於腰部的三件銅帶鉤都有鉤鈕,這件玉帶鉤出土於人骨架右側肩胛骨處,據推測應是胸前衣襟的掛鉤。用法應是將絲帶從末端的長方形孔內穿出,繫在凹槽內的圓柱上,再用略小於圓形凹槽的木質或玉質圓環壓緊,防止繩結滑落。這件玉帶鉤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既是實用器,又是精美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