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歷史上少見的瓷器品種絞胎瓷(1張圖片)
  • 18年6月20日 23:3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絞胎瓷是小眾收藏的瓷器,也是中國瓷器歷史上少見的瓷器品種,但是在中國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唐宋兩代的歷史時期絞胎瓷是跟汝窯和鈞窯相媲美的瓷器,可見絞胎瓷在中瓷器史上的重要性。
絞胎瓷燒造工藝曾經因為某種原因失傳了幾百年,但是作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的絞胎瓷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絞胎瓷燒造工藝得以恢復,而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絞胎陶瓷亦稱「絞泥」、「攪胎瓷」、 「透花瓷」。絞胎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靖康之變後失傳。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顏色以黑白或者褐白為主,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製而成的瓷器。
絞胎瓷的瓷器品種
古法絞胎瓷
絞釉絞胎瓷
剔花絞胎瓷
雕花絞胎瓷
絞胎瓷掛件
絞胎瓷板畫
絞胎瓷發展歷史
起源
絞胎瓷起源於唐代,唐代是古代陶瓷燒造承前啟後的時代,其燒造技術和工藝都有很大的發展,南北方各地窯口創燒了許多新品種,其中獨創的新陶瓷絞胎,一經出世便成為中國古陶瓷史上的藝術瑰寶。它的出現約在唐代公元714年前後。

興盛

唐代雖創燒了絞胎瓷,但數量少,品種單一,到了宋代得到了常足的發展。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因而促進了經濟關係的變化,社會生產力有了發展。宋朝又崇尚以文治國,文化也得到了大發展。於是,中國的陶瓷業如雨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一時間全國廣大地區窯場紛立,隨著城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各窯場之間的技術交流加強了,而且,形成了各窯之間出現在產品數量、質量、藝術等方面的競爭。絞胎陶瓷生產由原先四個窯場擴大到北方許多地區,而且多集中在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如焦作的恩村和礦山窯、鞏縣的芝田窯、新安的城關窯、禹縣的鈞台窯、寶豐清涼寺窯等。其中,焦作當陽峪窯的絞胎產品,以其數量大,質量精、紋飾美等特點技壓群窯,響譽天下。

絞胎瓷

斷代
絞胎瓷業正在興旺發達時期,突然中斷消失,其原因查無具體的史料記載。根據零星的記載疏理,可知其斷代在「靖康之變」之後。
        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將京城中公私蓄積,以及皇室珍寶玩物、皇家藏書搶劫一空,徽宗、欽宗二帝被擄,北宋滅亡。這就是聞名於史的「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恥。
復燒絞胎瓷
是古代當陽峪窯和鞏義窯的能工巧匠們,用智慧和汗水創燒的神妙之花,在社會變革和戰火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其絕技失傳八百年後最先慧眼識寶的是外國人。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梅健鷹,到當陽峪與本地制陶人做過復活絞胎瓷的工作,但亦無顯著成效。而最終賦有成果的是「孟家瓷坊」掌門人孟凡斌先生。孟凡斌先生經20多年的探索研製,終於用自己的土窯、採取古法,燒出了第一窯絞胎瓷,引起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注目,並派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參加在國內外影響廣泛的廣交會。

恢復焦作館藏絞胎瓷罐,器型很小,罐體遍繪棕白兩色相間的羽毛花紋,當陽峪的絞胎瓷,掛透明釉或綠釉,花紋有自然紋和規整紋兩類。自然紋如流水潺潺、群嵐疊翠、大漠孤煙,有中國畫潑墨韻致。規整紋則神秘端莊,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有羽毛文、草編紋、花卉紋、麥穗紋、漩渦紋、放射紋等。
創新
復燒和恢復絞胎瓷的生產,使失傳已久的絞胎瓷工藝得以全面開發,這是對中國古陶瓷發展的巨大貢獻。但是,絞胎瓷專家們並未停止繼續發展的腳步,在保持其傳統工藝特點、技法、性能的基礎上,利用現代高科技陶瓷材料,在絞胎瓷的質地、色澤、光澤造型以及鑲接、彩繪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探索和研發,汲古創新,力求工藝和藝術更加完美的結合,把絞胎瓷工藝水平和藝術品味提高到一個新層面。例如在全面研製出古法羽毛紋、編織紋、水波紋、流沙紋、團花紋、鳳尾紋、類木理紋及各種動植物圖案、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自然紋理的千變萬化,融入到絞胎藝術作品的創作中。這種對紋理的創新,提高了絞胎瓷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絞胎瓷專家們在製作絞胎瓷的質地成份、工藝原材料、制做技法等方面,融歷史性、時代性於一體,著力提升絞胎瓷的文化內涵,充分傳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彰顯出它的人文價值、工藝價值、藝術價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