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單色釉瓷器(共9張圖片)
  • 19年12月28日 04: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代單色釉瓷器繼承了明代單色釉瓷器製作工藝,並在其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僅從瓷器製作工藝層面來看,無疑是中國單色釉陶瓷製作史上的高峰。單色釉即色彩單一的釉,有時也被稱為一道釉或純色釉。瓷胚表面施以釉漿後送入窯內燒製,因釉中特定的化學組分而燒製出不同的顏色效果,也有些在燒製時會發生窯變,達到另類的色彩效果,此類呈現單一釉色的瓷器均屬於單色釉瓷器。

清康熙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

  瓷器由於施加釉料中的成分不同,最終燒製出的顏色會有很大差異,如有些釉裡面含有特定比例的鐵元素,這種釉燒製後一般變為青色,被稱為青釉瓷器。有些釉裡面含有特定比例的銅元素,這種釉燒製後一般呈現出紅色,被稱為紅釉瓷器。釉大致可分為高溫釉和低溫釉兩大類,但無論是高溫釉還是低溫釉,它們所呈現的色彩都是取決於釉中所含的金屬礦物質,如鐵、銅、鈷、錳、金、銻、錫等著色劑。而釉中其他的成分,如石英、石灰、長石、硼砂、土、植物灰、溶劑等不同配料中所含的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以及坯土的成分,決定釉的亮度、透明度、濃度、耐高溫度、膨脹收縮度等特性。理想的釉色除了製作和配方外,還取決於火的燒製過程,在燒製瓷器器物中,常常一個配方成分相同的釉,因為受到燒製溫度、氧化氣氛、燃料、氣候以及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響,也會使器物表面產生不同的顏色。下面選擇幾件精美清代單色釉瓷器以供大家欣賞。

  清康熙郎窯紅蒜頭瓶(見圖1),高41.5厘米,徑長18.5厘米,形似蒜頭但頸部細長,亦被稱作虎爪瓶。該瓶的釉色鮮紅濃艷,又不失瑩透,具有明顯的玻璃質感,光彩極為奪目。由於郎窯紅釉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導致瓶身上方的顏色較為淺淡,而越往瓶身下部,越是色沉釉厚,紅色也就越為濃重,如初凝的牛血一般,可謂「牛血紅」。儘管釉垂流現象明顯,但整體釉面十分勻稱,色澤變化十分均勻,依然屬於單色釉,不僅如此,垂釉恰好終止在底足周圍,如刀削般整齊。瓶口由於垂釉而顯露出粉白淡青的胎骨,與鮮紅的器身相互依襯,具有郎窯紅的獨特風格,俗稱「燈草口」。清早時期的紅瓷釉分為好幾種,如郎窯紅、霽紅、豇豆紅等,以其中最為出名的郎窯紅為例,該釉由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燒製而成,其名字便取自這位督陶官的姓氏。郎窯紅釉的釉色極為鮮紅,猶如紅寶石一般,所以又被人喚作「紅寶石」。

圖1

  豇豆紅暗刻夔龍太白尊(見圖2),高8.8厘米,底徑12厘米,口徑3.3厘米。豇豆紅釉太白尊唇口微撇,短頸,溜肩廣腹,淺圈足。器內器底施白釉,漿白硬朗,底部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為文房珍品。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用還原焰燒成,為清康熙時期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

圖2

  清乾隆天藍釉暗花花觚(見圖3),高21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6厘米。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狀,細頸,桶形腰,脛部外撇,凸圈足。通體施天藍釉,腰部及底足暗刻回形紋。外底施白釉。瓷製花觚始見於元代,明清時多有燒製。內外施天藍釉,釉色淡雅,釉面潔淨光潤,足邊無釉。「天藍釉」製作是在鐵青的釉料中摻鈷土礦經高溫燒成,釉色淺而發藍,似天藍色,淡雅悅目,呈色勻淨。有的器身還有精細的暗刻花紋飾。

圖3

  湖北省博物館藏乾隆時期茄紫皮釉爵(見圖4),通柱高10.9厘米,口徑12.4厘米,底徑4.9厘米。茄皮紫釉,低溫釉之一,顏色似茄皮,故名。瓷爵敞口深腹,杯口左右兩側中心處立兩柱,下承三個高撇足。釉質紫中泛藍,瑩潤光滑。器形仿青銅器式樣,主要用於祭祀或陳設。「茄紫皮」釉瓷器的出現時間較早,在明萬曆年間已經可見,其釉色為濃郁的黑色。而清代早期燒製的「茄紫皮」釉則有所不同,這一時期所燒製的瓷器釉色如同鮮嫩的茄皮一般,釉面澄亮灼爍。這種獨特的釉色得益於其釉料中摻雜的錳元素,正是由於錳的存在,才能使器物表面呈現如此美麗的紫色,該顏色釉的產生,應該說是中國陶瓷製作工藝上一次成功的發明。茄皮紫釉釉色工藝比較苛刻,若是普通的氧化錳,只能燒製出褐色,而茄皮紫釉的釉料中額外加入了一些鹼分,因此能夠呈現出奇異的紫色,並且所用鹼分的比例要求十分高,太少或太多都不能達到這種效果,特別是鹼分過多會降低釉對潮濕的抵抗能力,導致釉極易剝落。

圖4

  湖北省博物館藏康熙款黃釉大碗(見圖5),通高16.4厘米,口徑37.7厘米,底徑16.2厘米,此碗大氣磅礡,釉色艷麗純正,胎土細膩白淨堅實,拉胚精細。早清時期的黃秞瓷沿襲了明代工藝,並仿製宣德和弘治時期的風格,融合了暗刻、劃、印、雕等高超的裝飾工藝,具有鮮明的創新和突破性,成功甩掉了以往「素面朝天」的形象標籤,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也由於其色彩所具有的特殊含義而被皇室所壟斷。

圖5

  湖北省博物館藏哥釉葵瓣碗(見圖6),高5.6厘米,口徑11.9厘米,足徑4.5厘米,碗呈葵瓣花形。深弧腹,圈足。內、外及足內均施仿哥釉,釉層較厚,釉面開片大小相錯。

圖6

  清康熙蘋果青釉瓶(見圖7),高21.2厘米,口徑8.4厘米,足徑8.9厘米。瓶撇口,束頸,溜肩,橢圓形腹,圈足。通體施蘋果青釉,色調柔和,釉面光潤有開片。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此瓶造型為清康熙時期所獨有,胎質細膩,釉面勻淨,釉色青綠,恰似青蘋果的色澤。秀麗的瓶體在含蓄的青釉映襯下,尤感素雅莊重。青釉是我國傳統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鐵作呈色劑,經高溫還原焰燒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類冰似玉,深受人們的喜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釉瓷器進一步發展,在釉色控制技術方面更加嫻熟,燒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釉等名貴青釉瓷器。

圖7

  湖北省博物館藏道光冬青釉盤(見圖8),高34.4厘米,口徑16.9厘米,底徑11厘米。盤釉冬青色,釉層均勻,色澤溫潤。「冬青」色澤深淺適宜,青中泛綠,釉面均細潤堅致,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在就仿古方面而言,清代單色釉瓷器可謂成效卓然。有資料記載,當時官、民窯都熱衷於仿製,主仿宋代的五大名窯,其中御窯仿品中不乏佳品。清代的仿古單色釉瓷器,採用二次以上施釉工藝,將各種不同色釉施於一器的「窯變釉」。先將胚體經高溫素燒,再施釉在低溫爐火中燒成「爐鈞釉」。清《南窯筆記》云「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還有仿龍泉窯「豆青」「冬青」與「粉青」的青釉。呈色劑為氧化鐵,因鐵含量各異固最終呈現的青色也不盡相同。

圖8

  單色釉瓷器既有獨特的釉色美外,又有獨特的器物器型美。為了適應各種需求,清代單色釉瓷器不僅有碗、盤、盂、碟、茶壺、渣斗等生活用瓷器,還有各種造型的瓶、尊、罐、花盆、盆托、香爐等陳設瓷器以及筆架,筆筒、筆洗、印泥盒等文房用具等。清代單色釉瓷器,是清代瓷器製作工藝的華麗側影,目前館藏和傳世的清代單色釉瓷器,正是對該時期瓷器製作工藝最完美的詮釋,也是我們賞析清代單色釉瓷器的最好歷史載體。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