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陶瓷鑒定技巧
這裡我們從真、偽品的比較,偽品作假手法等方面來提高辯別真偽的能力。 要辨出真偽,只知道真的特徵顯然是不夠的,還得知道偽品的特徵、規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謂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常見仿古陶瓷品種。眾所周知,社會上出現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偽品),不外乎兩種原因:
一、是對某些古陶瓷的愛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愛宋代名窯瓷器,內府所藏尚不滿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將宮藏宋瓷真品交御窯廠仿造。這種情況歷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質量優劣有差異而已。
二、就是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於近現代,許多人雅好古名窯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價值日高,且供不應求。於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偽之風最為盛行時乃清末民國年間,主要是西方列強侵略我國,多次大規模掠奪我國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東洋人便知我國古陶瓷精美絕倫,無限愛慕,便來中國大肆購買,或托中國人代買。這一時期古代名窯瓷器價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別偏愛之龍泉窯青瓷,英、美人喜愛之宋代均窯瓷,法國酷愛之明清官窯彩瓷,尤其價高搶手,一件往往萬金難買。於是許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製名窯官窯瓷器向洋人們銷售。此時仿古瓷大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北洋軍閥政府變更頻繁。當一系軍閥執政,便有一批新權貴產生,他們在北京及各大都會購買府弟,佈置居室廳堂,都需要購買大批古玩字畫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權幾多更迭,權貴一批又一批,造就一個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場,大批仿古瓷也就應運而生了。應帝王喜好和市場需要而生的仿古作偽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窯、官窯器,愈是有名的窯,仿品愈多見。愈是市場需求大的名窯瓷,如前述英、美人偏愛之均瓷,日人喜愛之龍泉窯瓷,法國人酷愛之明清官窯彩瓷,仿得愈多。常見仿古作偽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耀州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宋元景德鎮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窯彩瓷(主要是斗彩、琺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窯褐瓷、宋建窯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磁州窯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徵:這就是鑒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紹的是古陶瓷鑒定家們經幾代人百來年實踐、研究、分析、比較才歸納出的經驗,很科學,應高度重視。
1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現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擬古器的燒成窯爐氣氛,乃至仿造古代窯爐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偽,但鑒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的社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質、釉質一般過細。仿製古器時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產時進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技術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風格。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人們的哲學、美學、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即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言;人們不能進入同一條河流。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這點似乎有點玄妙,待我們後面列舉幾個鑒定實例就明朗了。
4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鑒定作偽品的~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製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蘭本,其製作受該蘭本制約,不能隨意,只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輪廓,其線條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的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徵。
5無使用後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經歷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宮廷的&庫貨&除外:清代官窯年年燒造大批瓷器運進皇宮,保存於庫房中,有部分從未動用過,這種&庫貨&有的雖也有近三百年歷史,卻無使用特徵,是&老的新器&。)仿古作偽瓷器,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經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人工作舊(作舊方法我們下面要詳講),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露人為痕跡。
6與上一點相聯繫的是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蘭而不是泛青。
7造型方面,紋飾方面的有些特徵太強烈、過份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作偽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許多特徵,歷代好些作偽者,均是研究、生產製作陶瓷的專家、內行。但因要想蒙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徵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徵,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種現象,倒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
8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大紅,綠彩大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蘊。
9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生硬,很不自然了。當然,歷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製,由於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藝術的韻味來,不能神似。
十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個性來。
成華款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徵,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鑒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
我們講的假陶瓷器的特徵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偽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現新象,不舊,這較易被人識破。於是,聰明的仿造者也總結出一些作舊的方法來,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又增加了鑒定的難度。
古陶瓷鑒定工作者針對仿造者的作舊方式,也總結出一些識破機關的方法來,舉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輕擦器表,再用煙灰(最好是烤煙灰)塗擦,新瓷表面的光澤就會大大減弱,並現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煙黃色痕跡來。鑒定時如對此有懷疑,可用少許肥皂水或汽油輕擦,即可去掉,識破偽裝。
有些新仿古瓷,為了賣個好價,還將其作得像是出土物的樣子,稱為作土銹,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摻蛋白,塗拍於新器之上,時間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銹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適當參入一些鉛粉,塗於器表,紅700℃左右爐中燒烤,即可能現泥黃色斑點。這兩種方法所作出銹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過這種斑痕太新、太過,形成不自然,仔細觀察比較即可識破。
三、作金絲鐵線:釉的開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燒成時冷卻過程中膨脹係數不同而形成,或無開片器物經久遠年代後釉面發生變化而成。一般仿製者難以掌握燒成開片釉的技術,便用假的開片手段:在仿製瓷器已經燒成,開爐時,趁器物溫度還很高,用含鹽的水往器身澆灑,便可生成開片釉。待器物冷卻後,先用墨染粗片紋,便成鐵線,再用茶水染細片,即成金絲。此種金絲鐵線器,用水沖洗,便現原形。
四、過去仿古作偽瓷器不全是新燒,有將舊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價高,有款比無款價高),此種作偽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偽方法還有種種:復窯、提彩、脫釉、補釉、補缺、舊胎到填花、新物舊款、舊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補彩、補畫等等。凡此種種,作偽雖然巧妙,終有不可掩飾的痕跡,若仔細揣摩,認真觀察,不輕易下結論,終會去偽存真的。
從窯口來鑒別陶瓷
元代以前的陶瓷的鑒定重視窯口的判別,也有較多資料,比較容易鑒別。
定窯
明、清時候,景德鎮為官窯所在地,全國瓷業中心,景德鎮官、民窯產質量高,數量大,民窯產品&器成天下走&,佔領了全國市場。其它窯場相繼衰落,處於次要地位,它們或生產低檔大宗產品,或著意仿景德鎮民窯產品,所以產品在造型、紋飾等方面少有特色。各地出土、傳世較少、歷來不受重視,作大墓明器檔次不夠,日常生活中隨用隨丟,無人注意保存。所以令人所見資料少,研究少,鑒別它們的窯口較困難。
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今後對明、清景德鎮以外窯場所產陶瓷器容口的鑒別工作會漸有成就。 應該特別注意,明、清官窯瓷器比較起來,生產數量大大少於民窯,流入民間者更少,凡署官窯款的器物,要小心謹慎。
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仿明代斗彩、青花等品種瓷,有署明代官款者,晚清光緒時仿康熙、乾隆器,也書康、乾款,鑒別時尤要注意。
關於各朝款識特徵,本編將有專章講述。 前已說過,幾名窯仿品皆多,而真品卻很少。如宋汝窯燒造時間短,傳世器極少。而明清兩代仿得較多。成化斗彩價格特高,明代後期、清代前期均有仿者。作結論時多加小心,觀察仔細,反覆推敲。
判定陶瓷器的窯口,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胎:古代各窯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麼料燒什麼貨,所以大體上是各窯產品各具特色。現代科學的方法是通過儀器測出各已知窯產品胎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微量元素的成份,將要鑒定的器物測出胎的成份與之對比。但當所鑒定器物不便測試時,只能通過觀察胎體的色澤、火候、胎質等來判別。有豐富經驗的古陶瓷鑒定專家,用此也能鑒定得相當準確。
釉:各窯工藝技術往往形成傳統風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較固有的特徵,比如前編我們已經講過的宋均窯的天青、月白色釉,耀州窯宋代的青釉育中泛微黃,宋龍泉窯的梅子青,定窯白釉泛牙黃等等,這些顯著特徵是我們從釉著手判別窯口的依據。當然,不能絕對化。同一窯口器物,由於時間不同,燒成時的情況不同,同窯不同器)等,釉色也有差異,有時差別還很大,這就要綜合其他因素才能作結論了。
裝飾手法:各窯所處時代、地理位置、性質(官、民窯)等諸種不同,便受時代、區域文化、地方風俗等影響制約,紋飾內容和技法工藝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徵,如唐代越窯青瓷紋飾少,而宋代耀州窯青瓷裝飾的刻花、印花就多。定窯白瓷印花內容多花卉、嬰戲,四川彭縣磁峰窯印花白瓷則多牡丹、鳳穿花。康熙彩瓷多刀馬人,乾隆多西洋婦女,等等。
工藝:各窯生產傳統,歷時長短不同,技術影響,來源不同,原材料不同(如宋以後北方窯多以煤為燃料,南方多燒木材等),窯場經營性質不同(如官窯不計成本,產品選料精良,裝飾雕繪精細,相同品種、器形不多,次品銷毀,而民窯追求利潤,產品造型、裝飾大多力求簡潔適用美觀,同類型品種多等),反映在工藝上就大不一樣。
器形;各窯性質不同,社會環境、地理位置不同,產品在器形上差別很大。如宋代均容為皇家生產的產品多為仿銅禮器、陳設器,磁州窯為民窯,產品大多為生活用器。而且,一般說來,官窯產品器形單調,造型保守,少創新,而民窯產品器多樣,形式活潑,創新多,變化多。從地理社會環境上看,各窯受當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制約較大,產品器形就不很相同,如宋代北方窯多產瓷枕,南方較少。唐至明,北方窯所產君特形體較大,南方密所產則形體較小等等。 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要鑒別陶瓷器的窯口,必須很熟悉我國各時期,各主要窯場產品的特徵,以他們為蘭本,做到心中有底,有可依憑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