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鈞窯作為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最重要的窯場之一,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美譽。而金元時期鈞窯瓷器的燒造,則體現了鈞窯瓷器製造業恢復與延續發展的階段,並且成功地完成了鈞瓷使用者的角色轉換,使鈞瓷從此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壇”,並見證了宋金元三個朝代的興盛衰落。這一時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許多窯場也都曾燒造鈞釉器物,形成了龐大的鈞窯體系,可以說,影響巨大且深遠。
但是,由於歷史文獻記載的訛誤,鈞瓷概念向來較為混亂,且學術界以往研究重點都在一類被稱作“陳設類鈞瓷”的瓷器上,對金元時期的器皿類鈞瓷缺乏系統的研究。近些年來,隨著金元時期鈞窯瓷器不斷的出土,只有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對比,才能更好地加深對這一時期鈞窯瓷器問題的研究和對相關歷史背景的考證。
這裡介紹一件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金元時期鈞窯天藍紫斑圓盤(見圖),其高2.8、口徑18.6、底徑12厘米。通體罩施天藍色釉,藍釉泛青,釉面揮灑自如的紫紅色斑紋,頗具畫意。釉質均勻,釉表開細紋片,底緣及口部沿邊皆成米黃色。全器滿釉支燒,外底留有圓點狀支痕三枚,底心畫一圓圈。侈口,折沿,周壁極淺,平底,淺圈足。
鈞窯瓷器以幻化多變的釉彩著名於世,部分器皿類鈞瓷可上溯至宋代,但花盆、盆托一類作品,根據考古發掘新材料的出土,已被視為產燒於十五世紀中葉左右。這件鈞窯瓷盤於燒造過程自然流淌形成的紫色彩斑,彷彿印證了晚清文人對於鈞窯瓷器油然而生“夕陽紫翠忽成嵐”的鑒賞觀。整件作品的器型與滿釉支燒的特徵,與北京海澱區出土器雷同,而釉中暈現的彩斑,在十三世紀墓葬的出土品也可見,由此瞭解此類作品產燒於金元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