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瓷器古窯址:羊舞嶺古窯址(1張圖片)
  • 20年5月19日 07: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羊舞嶺古窯址位於湖南益陽資水流域下游的丘陵地區,是宋元至明、清時期南方燒造瓷器頗具規模的一處民間窯場,燒製的產品主要分為青白瓷、青瓷、黑釉瓷、褐釉瓷和青花瓷。窯址分佈於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鎮早禾村、石筍村和滄水鋪鎮交界的丘陵山地,由薛家坡窯址、高嶺窯址、凸咀上窯址、楊泗廟窯址、李家村窯址等窯址群組成。該窯址群始於宋代,盛於南宋、元、明,衰於明末清初,是湖南歷史上規模宏大、質地較好、品種齊全的古窯群。
古窯遺址遍地瓷片

    現今可考的羊舞嶺窯古窯址,東至滄水鋪鎮蜈蚣塘村,西至謝林港鎮石灣村,北抵工業園帥家村,南至龍光橋鎮早禾高嶺村,共有26處窯址,分佈於10個行政村,面積約13平方公里,大都保存完好。5月,順著早禾村的一條鄉間小道蜿蜒而上,我們進入了古窯地帶。許多深色青瓷碎片鑲嵌在泥土裡,和小道渾然一體,不細看還分辨不出來。我們腳下,就是千年前古人燒製瓷器之所。

    赫山區宣傳部副部長湯濟夫是研究羊舞嶺窯的專家,他帶著我們來到了一處山坡前,山坡上的土堆裡是重重疊疊的瓷片。湯濟夫隨手撿起一片青瓷,又彎腰撿起一個瓷模,兩者一拼,巧了,嚴絲合縫!他說:「這裡是一處文化堆土層,有12米高,生產南宋至元中期的青花瓷。採取復燒法來生產器具,這是一種把碗盤一類坯件反扣在窯具的技燒方法。你們看,碗的邊緣沒有上釉,扣在窯具上就不會粘連,稱之為盲口。」

    從這些遺留的瓷片中,記者隨意撿了幾片,看到瓷器青灰、淡藍、墨、褐色,有的胎體輕薄,顏色深重,有的青瓷如水般清亮,用手各持一片輕觸,聲音清脆。斷痕猶新,彷彿是剛剛出窯的新瓷。

    1979年4月,原益陽縣文化館組織文物調查時,在羊舞嶺發現了這一片古瓷窯址。當年7月,縣文物專幹盛定國對窯址進行了兩次複查,發現文化堆積集中點有高嶺、牌樓、早禾、楊泗等九處,並實地採集了大量標本。從此,羊舞嶺古窯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羊舞嶺窯之興衰

    筆者來到益陽市文物管理處,跟隨當地文物工作者鄧建強進入一間偌大的陳列室,看到一地的碎瓷片。鄧建強說,這些碎瓷片都是從羊舞嶺古窯址採集來的。從所出土的瓷器碎片來看,羊舞嶺窯可以從燒製工藝、器型特徵與變化及裝飾風格等多方面在年代上加以區分,基本可以判定它們始燒於南宋,中興於元代,衰落於明末或清初。

    燒窯業在南宋最為興盛,窯址數量多,延續時間長,分佈範圍廣,燒製的瓷器品種豐富,既有青釉瓷、青白瓷,同時兼燒黑釉、醬釉;元代羊舞嶺有少量青白瓷,黑釉與醬釉數量稀少或非主流,青釉瓷完全仿燒龍泉瓷碗,盤器型碩大、胎體厚重,雖然是仿製,但也有探索與創新,如出土的一件瓷碗,幾乎取消了圈足,在同一件器物上採用醬釉、青釉、黑釉三種工藝;明代初期羊舞嶺窯青花瓷異軍突起,自成一派,如大碗似為自創的品種,大盤更是承接了元代風格;明後期或清初青花瓷窯僅發現一座,採集到少量標本,這一時期的碗小而拘束,裝飾更世俗、簡單,呈現一種呆板、程式化的圖案。

    根據上述特點,羊舞嶺窯的興起與衰落與各時代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南宋北方為金人所據,趙氏政權偏安一隅,北方制瓷工匠南逃,客觀上促進了湖南制瓷業的興盛,羊舞嶺就是其中之一;元末社會動盪不安,湖湘為諸雄爭奪之地,當地流傳朱元璋大軍殘殺窯工致使瓷業衰敗。至明代初期,社會再次陷於動亂,加之賴以轉運瓷器的河道逐漸堵塞,又受景德鎮窯等價廉物美之瓷品的衝擊,羊舞嶺窯最終走向衰亡。

    羊舞嶺窯之價值

    參與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發掘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寧波總結了發掘羊舞嶺窯的四大收穫。

    收穫之一:羊舞嶺窯的興起得益於南宋中晚期景德鎮窯業工匠的外遷。證據有三:其一,南宋初年,景德鎮地區上層瓷石原料枯竭,導致大批窯場倒閉,此後許多窯業工匠外遷。其二,羊舞嶺窯的產品形態、裝飾紋樣、裝燒方法等與景德鎮窯青白瓷極其相似,尤其是羊舞嶺窯出土的「大德八年五月」軸頂板盞、喇叭形利頭與景德鎮窯同類器如出一轍,而這兩類工具在其他窯口罕見。其三,羊舞嶺窯Ⅰ區南宋末年至元代早期的淘洗池牆體中出土一件「饒州」銘墊缽,更加說明了羊舞嶺窯與景德鎮窯的關係。

    收穫之二: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燒製時間,對於今後研究江西景德鎮窯青白瓷窯業技術的傳入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發掘出的龍窯,產品以青白瓷為主,少量青瓷。龍窯的產品多具有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的特徵,而且在窯址的作坊區地層內出土一件「陀佛鹹淳三年八月日十一萬諸佛」刻銘青釉器,鹹淳三年即1267年,是南宋度宗年號,進一步印證了其中一座龍窯的始燒年代為南宋末年。

    收穫之三:元代作坊遺跡以及今年發現的南宋末年作坊遺跡之間的疊壓關係,很好地解釋了羊舞嶺窯制瓷技術及產品結構的階段性變化。疊壓於南宋後期的元代地層中出土產品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開始大量仿燒龍泉窯產品,內外壁飾蓮瓣紋的折沿大盤、澀圈碗、高足杯成為其主要產品。這一轉變為我們瞭解景德鎮窯、龍泉窯不同風格產品的興衰以及其對周圍省份窯業技術的影響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收穫之四:羊舞嶺窯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木構制瓷遺跡的發現為我們瞭解南宋晚期羊舞嶺窯的制瓷工藝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發掘區西北角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的水塘內發現多塊木板、木樁遺存,正是其能夠燒製出質量上乘青白瓷(相比於普通民窯而言)的直接原因。

    羊舞嶺古窯最早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宋代仿龍泉窯,明代仿景德鎮窯的地方窯系。燒製的瓷器主要以青瓷和青白瓷為主,在裝燒方法和器物裝飾風格上都表現出自身的顯著特點。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仿定窯、仿景德鎮窯、仿龍泉窯的一些燒製方法和模仿釉色。對我國南方宋元民窯的發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