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消閒:清康熙茄皮紫釉香爐(共3張圖片)
  • 16年4月17日 14:4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江西·福建卷)第254頁收錄了一件清康熙時期德化窯茄皮紫釉香爐(見圖),為福建著名收藏家施政強的珍藏。此類茄皮紫釉香爐在明清時期德化窯同類器物中,當為罕見的珍品。

  筆者前後數次上手過這件香爐,其高7、口徑13.4、腹徑15.2、底徑10.7厘米。簋式,方唇,口沿較直,上手後可以看到口沿有部分磨損跡象,鼓腹下收,圈足較大。外壁對應處塑貼對稱獅面耳,獅嘴微張,鼻子肥碩,鬃毛捲曲。胎質堅硬,通體施藍釉,呈茄皮紫色,胎釉結合緊密,使用痕跡明顯,為家傳佳器。 

  茄皮紫釉為低溫色釉,釉色如同成熟的茄子皮,故而得名。此品種為明代景德鎮首創,至清代康熙朝發展成熟。尤其是康熙年間燒製的器物,釉質堅硬,釉色純正,可分淺、深、老三種,淺者色澤鮮艷,主要用於彩器;深者釉內發亮,多用於單色釉;老者則顏色暗淡,一般用於三彩器等。這件香爐釉色殷深,明淨透光,色調深沉凝重,渾厚飽滿。同時由於釉內發亮,同釉色本身在視覺上產生了較大的反差,藍中微微發紫,光澤厚潤柔和,極富天然韻致,藝術效果甚佳。 

  此類香爐是明清時期德化窯經典爐式造型之一,其造型線條雖有變化,但整體特徵是仿西周青銅簋形,並以頸部塑貼獅面為耳的形式模仿青銅簋上的獸面啣環鋪首,有的香爐塑貼的獅面嘴鼻部還兼有可穿環的孔洞。這件香爐所塑貼的獅面呈猴子臉形狀,十分生動,可以說是“師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摹古思想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文博專家學者研究後認為,這件香爐為白胎糯米質晶瑩呈色,形體堅實厚重,所用胎土出自德化當地,而全器所施茄皮紫釉,釉水幽菁靜穆、柔和光滑,當為德化與景德鎮制瓷工藝交流融合難得的實物見證,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背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重視。 

  據史料記載,在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文人雅集作為一種時尚,喝茶、焚香、彈琴、賞玩已經成為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文人雅集必備之物,香爐是非常重要的日用器具,並且能夠和雅集的氛圍相協調,要求造型典雅、紋飾簡潔,德化窯生產的香爐便符合這個特點。可以說,這件清康熙茄皮紫香爐正是在當時文人士大夫慕古、鑒古、賞古、摹古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它在造型、裝飾方面延續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需求和特點,這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