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雕刻瓷器(共2張圖片)
  • 15年7月28日 05: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粉彩雕刻和普通的粉彩相比顯得華麗,和古彩或者琺琅彩雕刻相比顯得雅致。

藝韻獨特的粉彩雕刻瓷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粉彩瓷吧。粉彩瓷是中華傳統四大名瓷之一。它以粉潤雅致聞名世界,多樣的色彩、豐富的層次、精緻的畫風使得它自從創燒就被皇家以及老百姓追捧。粉彩瓷的前身是琺琅彩瓷,是景德鎮御窯廠工匠們的靈感之作。工匠們覺得琺琅和五彩色澤過於鮮亮,於是嘗試著向顏料中加入了一種砷化物,也就是人們口中的玻璃白。這種物質可以使得顏料產生粉化的效果,這樣燒出來的瓷器顏色就會淡一些。剛剛創燒的時候,還沒有什麼人注意到這種技法帶來的巨大變革,工匠們也只是將這種技法運用在一些花蕊或者葉子這種純度要求不高的地方加以點綴,並沒有大面積地使用在畫面上。所以在始創粉彩瓷藝的康熙年間,這門雅致的藝術並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當時的工匠也還是使用上五彩的方式上粉彩,單線平塗,十分乏味。康熙朝的粉彩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還有一個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彩。

到了雍正時期粉彩就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工匠們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大的改革。比如在畫面上,全部使用粉彩技法的作品也是不斷增加:在技法上,也從從前的畫五彩的方式改成了國畫中的沒骨畫法;在題材上,不論是國畫還是紋飾圖案都有表現。為了更好地表現粉彩畫上的繪畫和紋飾,雍正時期的工匠們大多使用的是白地瓷進行創作,少部分使用的是色地瓷進行創作。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雍正時期粉彩流行規整、精細的圖案,一般以吉祥寓意的紋飾圖案為主。像是蝙蝠、壽桃、團花、靈芝等等都受到很大的歡迎,還有就是仕女圖和嬰戲圖等等都是當時題材的主力軍。

到了乾隆時期,粉彩依舊在茁壯成長,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在乾隆時期比較流行的有一種叫「鹿頭尊」的品種,雖然這在康熙就己經出現了,但經過漫長的發展,鹿頭尊己然成為乾隆時期的代表品種之一了。鹿頭尊的尊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裡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佈局疏密有致。

藝韻獨特的粉彩雕刻瓷

粉彩瓷雖說在嘉慶、道光這幾個朝代也有發展,卻也始終不能與雍正、乾隆時期的鼎盛相比,就比如說咸豐朝,咸豐朝時間很短,又處於戰亂之中,御窯斷斷續續地燒造。與前幾代相比傳世品最少。咸豐時官窯粉彩在社會上難以見到。以故宮藏品為例,幾乎與道光粉彩相混淆,說明在製作技術上還保持在道光時的水平上。民國時期則又掀起了一陣「仿古潮」,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

當時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現代仿製的嘉慶以後各朝粉彩瓷器也時有出現,仿製的都是官帟中的常見品或名品,如嘉慶款色地粉彩,道光款及「慎德堂制」款粉彩,同治、光緒、宣統款粉彩碗、瓶、罐等。這些仿品由於是現代製品,因此都具有共同的特點,有的胎體過於輕薄、所施色彩較薄、紋飾繪畫過於精細、鮮亮,具有現代藝術品的氣息。

瞭解了粉彩的歷史背景,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雕刻瓷的由來。刻瓷,在中國陶瓷的門類中是較為「年輕」的一員,目前見到最早的刻瓷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年間在宋代汝窯「洗」上雕刻的刻瓷作品。但刻瓷的市場認知度並不高,其價值被嚴重低估,雕刻瓷的工藝極其複雜,對刻劃者的功底要求很高。最早的刻瓷藝術由於受工具的局限,技法比較單一,只有傳統的線刻工藝。如今通過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與改進,逐步發展形成了點刻、線刻、面刻和釉雕四種工藝。陶瓷雕刻,是將繪畫與雕刻巧妙融合的藝術,集國畫、版畫、油畫、素描之長,把中國畫講究的筆墨、氣韻、空靈和西洋畫講宄的點、線、面、黑、白、灰巧妙地融於陶瓷雕刻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陶瓷韻味,又具有筆墨淋漓的水墨妙趣。

清未民初景德鎮雕瓷除了繼承宋代以來的技法外,還創造了牽漿、堆漿、出線、填漿、點漿、鑲接、堆貼、印貼、鑲嵌、捏塑、捏貼、修接、活鏈等新技法、多種技法綜合運用於一體,製造了不少藝術精品,流傳於世。

陶瓷雕刻一般分為五類:

一、浮雕。浮雕是指其圖案是「凸」在瓷面上的,是採用各種方法,如堆、貼或者刻的形式將圖案「凸」起來的。浮雕是在我們肉眼看見的基礎上做壓扁處理的,屬於半立體型作品。

二、透雕。這個大家生活中就會比較常見了,青花玲瓏瓷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工藝技法是在瓷器上將部分花紋雕空,使內外通透。紋樣穿透器壁的為「全鏤」、「通花」。只刻去一淺層或刻到器壁一半的稱「半鏤」,或者還有將兩者結合使用的,這樣會使層次更加豐富。

三、圓雕。圓雕與浮雕相比就是更加「凸」的一種。圓雕是屬於多層次造像,是沒有進行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圓雕是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

四、捏雕。它是將主體花紋預先雕捏出來,然後鑲貼在坯體上。捏雕主要以手捏為主,以寫實的手法塑造各種動植物等自然形象的特種傳統陶瓷工藝品,它的製作精巧細緻,形象生動,風格寫丈。捏雕的製作,無論是植物的花瓣,花芯或動物的羽毛,捏雕的彩飾有用高溫顏色釉或經高溫燒成後再用釉上彩裝飾的,也有用顏色釉和釉上彩結合裝飾的。

五、陰雕。又可以叫「沉雕」,與浮雕相反,凹入的花紋,釆用模印或刻劃的方法,形成低於瓷面平面,依賴熟練和準確的技法,使線條有起訖和頓挫、深淺的效果。陰雕不僅在陶瓷方面,在很多材質上都有運用,像木雕、石雕、篆刻、竹雕、匏瓜、葫蘆等。而且不止中國,這種技法流傳於世界各國,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等文明之藝術品、建築物都有陰雕技巧的使用。

粉彩的粉潤淡雅與雕刻瓷的精細復朵相互碰撞就有了這不俗不素的粉彩雕刻,粉彩雕刻的顏色柔和不俗,配上淺淺淡淡的工藝雕刻,造就了這既華美又耐看的工藝品種。早在同治時期就己經出現十分精美的粉彩雕刻瓷了,比如大名鼎鼎的「粉彩雕瓷帽簡」:瓷帽筒形制六方形,每面各置一海棠形鏤空孔,俗稱「開光」,含吉樣之意。器型端莊典雅,通體雕瓶、葫蘆、鐘錶、花盆等紋飾,俗稱「博古圖」,雕刻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再現了當時的時代風情與藝術風貌。整體佈局獨具匠心,雕工彩繪極為精湛,畫面佈局疏朗,色彩絢麗,釉面瑩潤,包漿豐厚,似玉如脂,胎質潔白細密。輪廓線條過渡柔和,質感逼真,充分反映了同治粉彩雕瓷時期的高超水平。

現如今粉彩雕刻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在諸多陶藝家們不斷努力的創作中,粉彩雕刻這種藝韻獨特,有著文人藝術的才情與巧妙,精美卻不失拙樸之氣的藝術會越走越遠。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