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藍釉小瓶與鼓形爐(共2張圖片)
  • 23年12月15日 08:3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藍釉鼓形三足爐

  中國古代陶瓷器中,既有體形碩大的器物,也有形體小巧的物件。隨著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一批小巧精緻的瓷器進入文人的書房、居室,成為人們生活中朝夕相處的文玩清供。這裡來介紹明代的一件藍釉鼓形三足爐(圖1)和一件藍釉小瓶(圖2)。

圖2 藍釉小瓶

  藍釉鼓形三足爐,高6.2、口徑4.7、底徑4.4厘米,器身整體作鼓形,斂口,鼓腹,底部置三個獸蹄形小足。爐身外壁施藍釉,釉面勻淨,色澤均勻。歷代香爐的樣式多種多樣,有鼎式爐、鬲式爐、奩式爐等,鼓形爐主要流行於明清以後。 

  藍釉小瓶,高10.8、口徑1.5、底徑3.2厘米,蒜頭形口,細長頸,圓鼓腹,圈足,大體呈玉壺春瓶式造型。小瓶通體施藍釉,釉色均勻,釉面勻淨。蒜頭瓶最早見於漢代,常見的有漢代銅質的蒜頭瓶,明清時期復古之風興盛,瓷質蒜頭瓶又再次流行。 

  在陶瓷器釉彩裝飾中,藍釉、藍彩一直是難以燒成的品種。藍彩是“唐三彩”釉彩之一,但出現較少,古陶瓷界有“唐三彩見藍為貴”之說。應該說,唐三彩是已知最早使用藍彩裝飾的陶瓷器,此時的藍彩還屬於低溫釉彩,唐三彩中的藍是以鈷為著色劑,以鉛為助熔劑,經800℃左右的窯溫燒製而成。而高溫藍釉的燒造成功則是在元代,仍以氧化鈷為著色劑,而高溫石灰鹼釉具有較強的黏稠性,釉面與胎體結合緊密,高溫使藍釉色彩光亮,因此元代藍釉瓷少見而名貴,如著名的藍釉白龍紋梅瓶。同時,元代青花瓷也是以鈷料為著色劑的藍彩瓷器產品,與藍釉瓷有相近之處。到了明代,藍釉瓷依然是較難燒製的釉色品種之一,而成功燒製出的藍釉必然是當時的高檔瓷。 

  這件藍釉小瓶和這件藍釉鼓形三足爐是一套配合使用的香具,即所謂的“爐瓶三事”中的兩件。爐瓶三事,也作爐瓶三式,是古代文人焚香所使用的三種器具:香爐、香瓶、香盒,其中香爐是插香之用具,香瓶則是用於插放香箸、香鏟或香匙,香盒是盛放香球或香料的器具。香爐是最為常見的爐具,不必多說,而香瓶則較少被今人關注,實際上在清代畫作和清宮舊藏中能發現這類插放香箸、香匙的香瓶,這類香瓶都較為小巧,高度僅10厘米左右。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中有這樣一段內容:“這邊賈母花廳之上共擺了十來席。每一席旁邊設一幾,幾上設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清代中期彈詞《再生緣》中有這樣的唱詞:“爐瓶三事茶几擺,漢銅寶鼎設中間。金銀酒器調羹碟,茶杯香箸玉杯盤。”可知“爐瓶三事”是明清時期大戶人家焚香的常見陳設。 

  這件藍釉小瓶和鼓形三足爐,釉色別緻,造型精巧,是難得的明代香事器具套件,具有較高的歷代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