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瓷器鑒定:胎體特徵和釉面特徵分析(1張圖片)
  • 15年2月28日 22:1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 永樂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梅瓶 ? 成交價格:1380萬

永樂時期注重冶煉瓷土,因此,胎質細膩潤滑,胎色潔白,較之後來的宣德瓷器胎薄體輕(脫胎的更輕巧),器型規整;大器的細砂底,有光滑溫潤之感。

永樂胎體有四種情況,分述於下:

1厚胎:細潤而堅致,但較之後來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質,則是瑩潤有餘而堅硬不足。厚胎多見於琢器類,圓器類也有,多為墩式大碗。因胎釉結合微密,故釉面潔白,璧潤如玉。

2薄胎:器體玲瓏、規整。圓器中以大小盤、碗居多,琢器較少見。如白釉、影青小罐等,胎體都很細膩輕薄。

(3)松質漿胎:胎色微黃,若得剖視其足部斷面,則可發現胎質有燒結不足的現象。釉面片紋亦呈黃色,一般開片紋較小,也有片紋較大的;底部開片較器身為重,甚至有的胎體底足裂有很深的紋路,釉面也隨紋路開裂,以指彈之,胎聲沙啞。所見器物有紅釉盤、白釉或青花梅瓶和盤、碗類。

4脫胎:永樂的脫胎器名傳於世,胎體薄如蛋殼,極為輕盈,俗稱作「卵幕」,清人詩中甚至形容它「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其胎體雖薄,器型卻規整,還能在器上印、刻花紋和款識,技藝可謂精湛絕倫。脫胎器的製法為:胎體成型後施釉,待器內掛釉乾涸,即刮除未掛釉的那面胎體,刮得幾乎只剩一層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燒成後,似抽去胎骨,薄如兩層燒結一體的釉面,瑩徹透亮,故曰「脫胎」。此種製法始於永樂時期,以後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國時都有製作,但都不及永樂器圓潤精細。所見有小盞、葵瓣口小碗和盤等,似無大器。紋飾有雲龍、纏枝蓮托八寶等,器中心暗印、刻「永樂年製」篆書款識。因其名貴,故後世多有仿製。無論所仿永樂白釉厚胎、薄胎或脫胎器,迎光透視胎體,均不具有真品的那種紅潤光澤,並且仿品的透影性較真品更高。

釉面特徵:

永樂時期,釉面以肥厚、細膩、光潤、平淨為主要特徵,絕無後來宣德時普遍存在的那種桔皮紋。而就青花瓷的釉面而論,永樂瓷器釉面的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摻有鳳凰草的草木灰,並以木柴炙燒,故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燒瓷,除仿古瓷外,釉料成份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故釉面無此青白色)。同時,不可忽略永樂瓷中也偶有不泛青而顯潔白的釉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