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鄧窯暗刻雲海仙鶴紋白釉小碗(共10張圖片)
  • 17年4月17日 13: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碗心

  2017年8、9月間,兩次暴雨過後,筆者從鄧州磚城外(土城內)團結路的建築工地2.5米深的掘土坑內、外,選撿白釉標本殘器瓷片86件(圖1),器型有碗、盤、碟、盞、杯、罐、盒、梅瓶、執壺、行爐等;其中43件為全圈足和半殘足,26件為墊支燒造;從殘胎區分有灰、黑、白、黃;釉色有雪白、黃白、淺灰白;從殘器大小看,殘碗最大口徑26、足徑10厘米,最小的鳥食罐高3.5厘米,最小的碟口徑5厘米;從圈足高低區分,0.3—6厘米不等,且實心足為少數;裝飾工藝有印花、劃花、暗刻花、剔花、篦花;紋飾有動物、花卉、人物;胎釉厚0.2—1厘米;年代為宋(金)元時期。

碗底

碗心局部仙鶴紋1

碗心局部仙鶴紋2

碗心局部仙鶴紋3

碗心局部仙鶴紋4

圖2 鄧窯雲海仙鶴紋白釉小碗 碗外壁

圖1 鄧窯白釉瓷86件部分殘片

圖3 元代定窯月白釉暗刻仙鶴紋高足宮碗(左)及碗心“仙鶴紋”局部

  同年10月8日,“大國工匠”汝瓷大師朱文立蒞鄧,考察團結路建築工地出土鄧瓷,戴上老花眼鏡的他,反覆撫摸著3件白釉暗刻紋飾殘器瓷片,連聲歎道:“問題大啦?問題大啦!”返回賓館的路上,好奇的我問朱大師:“鄧瓷,問題大在哪裡?”答:“陶瓷史無記載鄧州窯燒造白釉瓷器啊!團結路遺址出土青白黑醬釉色殘器瓷片量之大,極有考古、研究價值。”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原會長王莉英說:“對鄧州遺址出土的殘器瓷片應該深入研究探討!” 

  這件團結路出土的宋金時期鄧窯暗刻雲海仙鶴紋白釉小碗(圖2),是一件修復器。碗敞口,弧腹,淺圈足,通體施軸,足白胎微黃,流釉(部分露胎)痕;口徑10.7、高4.6厘米;足徑3.9、足外高1、內高0.7、足胎厚0.3厘米;胎體厚0.1厘米,重75克。細觀碗麵,暗刻三區紋飾,兩區為雲海仙鶴紋,細若髮絲(撫摸有辣手之感)。波浪紋翻騰,4只仙鶴或憩息或扭首顧盼或昂首鳴叫或低首眠休,細觀雲海仙鶴紋間有5個米粒大小不等的黑點。碗心外一區無施釉,底心為綻放1束牡丹紋。碗外面兩處釉水有如淚痕,在20倍放大鏡下見釉上顯現晶瑩剔透酷似米粒的玻璃珠。此器紋飾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密有致,劃花精細、紋飾繁縟,自由豪放,雲海仙鶴紋圖案生動自然,立體感極強。為宋(金)鄧州窯燒造的精品標本器,可填補鄧州窯無記載燒造白釉精瓷的空白。(註:自1985年以來,河南考古專家先後發表7篇“內鄉鄧州窯”論文,未專論鄧窯燒造白釉瓷器。) 

  收藏幸福,探研謎心。近3年來,對鄧州團結路建築工地出土的各類殘器瓷片研究,我夜不能寐。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檢測:鄧州窯胎、釉料中的含鐵量比較高(7.2%—1.5%之間),燒造的白瓷就不會像“粉定”那樣雪白。我們可以將鄧州窯與當時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代表的定窯作對比。定窯白瓷的原料、胎料、釉料都比較好,所以不用上化妝土,定窯就能燒造出精白瓷。中國古代燒造精白瓷的含鐵量標準是在0.6%以下,白瓷最低也要在1%以下,然而鄧州窯的最低含鐵量是大於1%的。大於1%的含鐵量已經超過了粗白瓷的含鐵量標準,更無法達到精白瓷標準。由於含鐵量高,所以鄧州窯最初在燒造白瓷的時候,還要另外再加一層化妝土。即便如此,鄧州窯所燒造的白瓷仍然無法超越定窯的精白瓷。 

  元代劉祁《歸潛志》:“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清人藍浦撰《景德鎮陶錄》卷七《古窯考·定窯》載:“定窯,宋時所燒,出直隸定州。有南定器、北定器。以白色而滋潤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佳,俗呼‘粉定’,又稱‘白定’。其質粗而微黃者低,俗呼‘土定’。”(圖3)據此載述,此件宋金時期雲海仙鶴紋白釉小碗,應屬鄧州民窯燒造的“土定”器。由此佐證:宋金時期“北白”鄧窯與定窯工匠文化、瓷技的交流融合。這是筆者遵囑王莉英與朱文立兩位專家的建議,探索研究鄧州窯燒造白釉瓷器的點滴體會,希望為業界專家學者提供有益的啟迪,同時也期待方家探討指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