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由元入明的畫家謝縉傳世作品很少,《雲陽早行圖》軸是不多遺跡中的一幅。該作是上海博物館歷代書畫館常設展2018年第一期的展出作品,較多地映現出他追溯董巨的筆墨特點。反映出他善於融會宋元技法探求自己風貌的努力。
謝縉字孔昭,號蘭庭生,又號深翠道人,晚號葵丘翁。原籍陳留(今河南),後移居吳地(江蘇蘇州)。明洪武年間曾遷陟京師(南京),寓居二十餘年,晚年歸居姑蘇西郊。他的生卒年失載,不過從傳世作品及有關記述中,可推知他大致的活動年代,約為元至正二十年至明宣德十年(約1360—1435),享年七十餘歲。
謝縉在明初以詩畫聞名於時,與當時的一些詩人、畫家交往密切。洪武二十二年(1389),他在京城金陵築成「深翠軒」,隨即有許多人為之題詠,其中如姚廣孝、俞貞木、王汝玉、解縉、梁世行等人,都是當代的文章巨公。吳中名畫家沈澄(沈周的祖父,1376—1463)和杜瓊(1396—1474)也是他的契友,相知甚深。永樂十六年(1418)他曾為杜瓊畫《潭北草堂圖》(圖見文末);宣德二年(1427)他造訪沈澄居處,特意畫《西莊圖》留贈。謝縉由元入明,他在藝文上的成就為人們所推重,成為明初吳地藝壇的宿老前輩。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謝縉傳世作品很少,《雲陽早行圖》軸是不多遺跡中的一幅。為羅紋紙本,水墨,圖縱102.1厘米,橫47厘米,畫於永樂十五年(1417),作者時約五十七歲。本幅有自題詩跋及劉溥題詩,天池另紙有蔣用文、許穆、史謹、朱彤、蔡昶等人題詩。
謝縉自題:「故人明發處,不寐聽晨雞。喜色盈眉睫,輕風入馬蹄。毗陵山遠近,茂苑樹高低。料得還家夜,相思月滿溪。啟東醫學將還吳,葵丘謝縉為寫雲陽早行圖並詩以贈。時永樂丁酉歲十月既望也。」
起首鈐「葵丘」白文長方印,題後鈐「澹中有味」白文方印,圖左上鈐「孔」「昭」朱白聯珠印、「陶情寫意」白文方印。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題跋
據此題知圖為贈友人盛寅而作。盛寅字啟東,號退庵,吳江(江蘇蘇州)人,精通醫術,受業於同郡王賓。永樂初徵用為醫學正科,仁宗時出赴南京太醫院,宣宗、英宗朝重入京城太醫院,正統六年(1441)卒。永樂十五年,盛寅自北京返吳,途經丹陽,謝縉寫此圖以志送行。丹陽於三國吳時曾名雲陽,晉時一度為毗陵郡治所在,故題曰「雲陽早行圖」,詩中所稱「雲陽」「毗陵」,皆沿用丹陽古名。
圖上題識諸人,或通醫,或工詩,或善畫,可見都是謝、盛兩氏的同道好友。謝縉為盛寅作圖送行,諸友相繼題詩唱和,映現出他們之間誠摯的情誼。
此圖繪長松夾道,一老者騎馬款行,侍童擔琴書隨後。隔溪層巒疊翠,草木蔥蘢,山麓和樹叢間薄霧彌滿。圖作於十月,正值「千林楓葉丹」的深秋時節。作者用濃重的墨色皴染山峰,以橫直濃墨點苔,淡墨暈染霧氣,生動地傳寫出宿雨初收、曉煙乍泮的氣象和行客秋日趕程早行的情景。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局部)
謝縉生當元、明之際,他的繪畫深受元季江南名家的影響。《明畫錄》記載,他的山水「師王蒙、趙原,既精妙,則益以爛漫,千巖萬壑,愈出愈奇。尋丈之幅,不日而竟」。喜畫峰巒層疊之景,「得其窅渺深意」,故而他自稱「謝疊山」。吳寬還稱讚他的畫直入黃公望堂奧,在《題謝孔昭仿大癡畫詩》中說:「百年以後誰其(黃公望)亞,昔者吳門稱老謝。案頭臨畫似臨書,咄咄逼人真可詫。風流前輩杳難攀,謔語空傳謝疊山。」
在師承元人的同時,他進而上探董源、巨然,筆墨鍛煉得蒼潤渾厚。他曾畫有《仿董源山水》軸;沈周對他的《西莊圖》作「淡墨真成北苑風」的評語。根據這些記述,結合謝縉的傳世實跡,不難窺見他繪畫藝術的淵源所自和風格面貌。如《潭北草堂圖》和《秋林漁隱圖》屬於接近王蒙、趙原的畫格。兩圖峰巒秀拔,以解索、牛毛等皴法皴染山石,點苔用筆渾圓粗悍,有「氣魄雄厚,皴染玲瓏」之評。
《雲陽早行圖》軸則較多地映現出他追溯董巨的筆墨特點。此圖峰岫的結構雄渾,山頂多佈置礬頭,以稠密有力的披麻皴和破筆密點苔表現出山勢厚實、草木華滋的特質。山腳雲樹朦朧,樹叢用簡筆勾幹,橫墨點葉,近處松樹枝幹挺勁,這些表現方法明顯地繼承了董巨江南山水畫派的傳統。同時用筆趨於沉著凝重,墨色枯潤相間,濃而不澀,又融和著吳鎮的長處。這一幅作品反映出他善於融會宋元技法探求自己風貌的努力。
謝縉傳《雲陽早行圖》軸 (局部)
謝縉《雲陽早行圖》軸 (局部)
謝縉的繪畫到晚年形成自己渾厚蒼鬱的風格,在明初卓然成為一家。明董其昌稱他為「勝國名流」,確非虛譽。他和同時代的一批畫家,如王紱、徐賁、杜瓊、劉玨等人,大多活動在蘇、松一帶,以詩畫相交,互激互勵,逐漸形成一種藝術風尚。他們嗣承著宋元以來文人畫的宗旨,好以畫「寫胸次磊落」(倪瓚語),「寄其閒情」(王紱語),表現文人沖淡蕭散的情致,而與當時宮廷喜尚的工謹精麗的院體畫格調大相逕庭。他們的藝術旨趣和繪畫技法,直接影響了以後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沈周和文徵明。特別是沈周,親得杜瓊和劉玨的指授,他與謝縉雖未及相遇,然對這位前輩畫家十分景仰,屢屢在謝畫上題贊。在沈周的作品裡,那種氣局宏敞雄渾的風調,以及筆墨的沉厚凝練,無不透現出受謝、杜、劉諸氏熏染的痕跡。謝縉等明初畫家,對明代中期雄踞畫壇的吳門畫派,起著重要的開拓作用。
此圖下方有盛寅七世孫玉贊題識,謂:「此圖為吾祖御醫公作也,不知失於何時。今崇禎丙子年(1636)得之,二百餘年之物一朝復返,神哉!」
敘是圖盛氏失而復得的經過。到清末歸顧文彬收藏,著錄於顧氏的《過雲樓書畫記》。
明 謝縉 潭北草堂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系永樂十六年(1418)謝縉為好友杜瓊(杜甫後裔)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