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人們常用“數九嚴寒”形容冬季之寒冷,“數九”就是“冬九九”,是我國民間反映冬季氣溫變化、形容冬天晴雨冷暖的歌謠。“冬九九”一般從冬至那天開始,到驚蟄結束,每九天算成一段,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結束。民間有諺語說“冷在三九”,“三九”是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大約在一月的中旬左右,這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古時候人們為了度過漫長和寂寞的冬季,在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畫九、寫九等習俗。《帝京最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元朝詩人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曰:“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見圖),為清乾隆年間蘇州繡制,縱213、橫119厘米。圖上的天空為寶藍色,漂浮著片片五彩祥雲,山坡溪流,蒼松翠柏,梅花盛開,鳥籠、茶花、青竹、靈芝、山石點綴其間,三名男童放牧九隻山羊。九隻山羊寓意“九陽消寒”;“三”在古代表示多數,男子屬陽,有“三陽開泰”之意。圖中運用了平戧、勾邊線、搭梭等緙絲技法和戧針、釘線、施針、斜纏針、打籽針、擻和針等刺繡針法。整體構圖飽滿繁複,配色精妙雅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洋溢著喜慶和諧、生機勃勃的景象,突出了九九消寒、春回啟泰的主題。
圖上方有乾隆皇帝御制詩一首:“九羊意寄九陽乎,因有消寒數九圖。子半回春心可見,男三開泰義猶符。宋時創作真稱巧,蘇匠仿為了弗殊。漫說今人不如古,以雲返樸欲慚吾。”這首詩稱讚了宋人的“九陽消寒圖”的巧妙和蘇州工匠們緙絲仿畫技術的巧奪天工。落款:辛丑嘉平御題,有鈐印。辛丑嘉平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所以適宜製作各類書畫作品。從傳世的實物來看,早在中國漢魏時期就有緙絲工藝,到開放包容的唐代,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但是當時製作的大多為絲帶等實用物品。到北宋晚期,由於受宮廷院畫的影響,緙絲從實用裝飾品嬗變為藝術品的製作,用緙絲刺繡成的山水、花鳥、人物等藝術品已達到很高水平。明朝,緙絲藝人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畫稿製成緙絲藝術品而聞名大江南北。清康乾時期,緙絲成了皇權的象徵,龍袍袞服、宮中的日用品、官員的官補,無不是緙絲中的上品佳作。緙絲藝術品也得到長足的發展,採用緙、繪相結合,創作出別具一格、精巧工細的藝術作品。《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就是此時創作的精品,彰顯了時人高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