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詵的前半生繪畫成就 花氣薰人欲破禪(共7張圖片)
  • 16年12月10日 04: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題圖畫:煙江疊嶂圖局部 王詵 絹本 縱45.2厘米 橫16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在一本正經地說了一通神話後,從第二回開始,施耐庵才正式為我們講故事。

故事發生在宋哲宗時期(1085年—1100年),在這回名為《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章節前半段,主要記敘了梁山好漢們的死敵——高俅的發跡史。這位浮浪破落戶子弟,流落到東京汴梁城時,被人推薦到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便是蘇軾,(因前邊加了個「小」字,有人認為是蘇轍,蘇轍別稱小蘇。但從蘇軾與王詵的交情衡量,以及王都太尉前也有個「小」字,老施描寫的應是蘇軾)蘇軾看了推薦信後知道高俅原是幫閒浮浪的人,心下想道:「我這裡如何安著得他?不如做個人情,薦他去駙馬王晉卿府裡,做個親隨。人都喚他做小王都太尉,他便喜歡這樣的人。」

老施耐心地給讀者們交代了人物背景:「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駙馬。他喜愛風流物,正用這樣的人。一見小蘇學士差人持書送這高俅來,拜見了,便喜。隨即寫回書,收留高俅在府內做個親隨。自此高俅遭際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自古道:『日遠日疏,日親日近。』忽一日,小王都太尉慶誕生辰,分付府中安排筵宴,專請小舅端王。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現掌東駕,排號九大王,是個聰明俊俏人物。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閒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毬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這位端王便是日後的宋徽宗。而後,老施所講的便是那個大家都已知道、兩個喜歡足球的男人之間的友情故事。

引薦高俅做端王的親隨,在端王(宋徽宗)登基後得做了殿帥府太尉的「小王都太尉」,便是題圖畫煙江疊嶂圖的作者——王詵。

施耐庵以及其後不斷通過文字影像演繹、翻拍的各種版本的《水滸傳》中,讓我們對這位王詵有了一個標準、固化的臉譜。王詵的一生,就像這幅圖畫中堆疊於江面的奇峰怪石,它們偶爾顯露出堅實的體積、清晰的輪廓,但大部分則隱藏在江面和山峰之間的濃霧之中。

在這幅《煙江疊嶂圖》中,略顯誇張的四道瀑布,從雲霧遮掩的四處山谷中分別直流而下,與周邊的樹木和岩石相比,顯得過於歡騰而有些不自然。跟隨它們流動的節奏和方向,我們的視線很快就到達了江面,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三分之二江面卻是纖塵不染,它的遠處銜接著用淡漠隱約勾勒出現的天際線,這一大片「煙江」,雖然缺乏焦墨瀑布的具象,反而留給我們無窮的想像空間。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王詵 煙江疊嶂圖局部


王詵生前所扮演的各類社會身份和參演的多部歷史肥皂劇中,他始終沒有獲得一次主角的身份。他是大宋開國功臣的後代、大宋國的駙馬、收藏家、蘇軾的好友,也是高俅跟隨的「小王都太尉」,他的前半生可謂風光無限,不光享受過豐厚的物質財富,在精神財富上也留下自己的作品。他的身影雖閃現在各類史料的碎片中,每一張碎片都談不上翔實豐滿。倒是畫家這個職業,成為他最無可爭議的標籤。

作為駙馬的王詵,因為是外戚,一直被排除在大宋國的政治核心圈外,但他為自己打造了另一個江湖。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這首詩,是江西詩派鼻祖、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為應付王詵討詩而「戲寫」。為了討要黃庭堅的詩和字,王詵給他送來一屋子的花,但這些花香並沒有激起黃庭堅的創作慾望,反而認為花香擾亂了他的思路。王詵向黃庭堅索要的,可能是一首題畫詩。在那個時代,為畫題詩成為了文人間常做的一種遊戲,王詵的好友、黃庭堅的老師蘇軾,就寫過眾多的題畫詩。在後人對王詵的描述中,大都把他描繪成一位狡猾、輕浮的形象,恐怕詩因為黃庭堅曾在這幅《花氣薰人欲帖》前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王晉卿(王詵字晉卿)數送詩來索和,老嬾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

淹沒在各段史料碎片中王駙馬,因為黃庭堅這「狡猾」兩字,便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如此的負面形象。米芾也在自己的《寶晉英光集》中記載了這位王駙馬借畫不還的事。而如果換一種角度看,黃庭堅的調侃中,也許隱藏了對他這樣浪漫之舉的褒獎,也從中看出王詵對於藝術熱愛的真摯態度。其實王詵與黃庭堅的交情不淺,黃庭堅與王詵數次聚會,還一起同覓「千葉梅」,黃庭堅曾做《從王都尉覓千葉梅雲已落盡戲作嘲吹笛侍見》:

「若為可耐昭華得,脫帽看發已微霜。催盡落梅春以半,更吹三弄乞風光。」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王詵 瀛山圖局部1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王詵 瀛山圖局部2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在《圖繪寶鑒》等藝術史料中對王詵繪畫評價頗高,說他:「又作著色山水,師李將軍,不古不今, 自成一家」,他的這類風格,從上面的瀛山圖中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出。但在中國藝術史上,王詵留下最隆重的一筆並不在他本人的字畫中,而是作為籌辦方主辦方兼承辦方,舉行了盛大隆重影響深遠的「西園雅集」。

王在當時京城有一所大宅園,稱為西園,在這所院子東邊,他修築了一間「寶繪堂」,成為他展示自己搜藏書法、名畫的場所,也常常聚集一大幫文人墨客在此飲酒品茶、賦詩作畫。蘇軾、李公麟、米芾、黃庭堅等文人都是王詵家中的常客。當時最為有名的文人雅集之《西園雅集》就是在王詵家裡進行的。

距王詵時代約700年前,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今紹興)蘭亭「修禊」,成為歷史上中國文人最隆重的一次集會。而在王詵家舉行的「西園雅集」,則被稱為自蘭亭之後中國文人第二次重要聚會。

作為會議主辦方兼承辦方的王駙馬,將這次聚會安排的井井有條。從禮品袋到媒體約請,從嘉賓紅毯、領導講話、記者提問等環節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場面熱烈但不混亂,氣氛友好但也很務實。

在會議圓滿結束,嘉賓和領導們都帶著紅撲撲的小臉、拎著裝滿禮品的環保袋離開後,負責秘書工作的禮部員外郎米芾,將簽到簿上的來賓記錄了下來,前來的嘉賓有:蘇軾、蘇轍、黃魯直(黃庭堅字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晃補之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畫在一起,主友16人,加上侍姬、書僮,共22人。

負責新聞攝像組的李公麟則為此留下了現場圖像記錄:《西園雅集圖》。在李公麟之後,無論是南宋馬遠、明朝的仇英、唐伯虎、清朝的石濤,還是近代的張大千,都將臨摹這幅《西園雅集圖》,作為自己必修的功課。

而在所有這些人的描繪中,這場聚會的主角不是王詵,而是當之無愧的文藝領袖——蘇軾。

那時的蘇軾還是蘇軾,烏台詩案還沒有發生,他還沒有到過黃州。

蘇軾和王詵都還沉浸在圖樣圖森破的友情中。蘇曾為王詵的寶繪堂專門寫了篇文章——《寶繪堂記》,在文中記敘說:「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蘇軾在文尾告誡王詵,希望他能夠從書畫收藏中獲得快樂,但不應過度沉溺其中。可見蘇軾這篇文章並非禮貌性的應景之作,流露出對好友的一片真情。蘇軾對於王詵本人的畫作,也有較高的評價,他在一封給另一友人的信中寫道:「駙馬都尉王晉卿畫山水寒林,冠絕一時,非畫工能彷彿。」

很快,他們的友誼就接受了考驗。元豐二年(1079年),烏台詩案案發,這兩位好友的人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烏台詩案之後,蘇軾貶官黃州。另一個蘇東坡就此誕生了。

但向蘇轍通風報信的王詵,卻淹沒在歷史的碎片中。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南宋 馬遠 《西園雅集圖》


在接受組 織調查時不及時交出蘇軾的詩文,且更因對待公主不禮貌,寵妾壓妻。被削除一切官爵。

至今,王詵的生卒年代並無確切記錄。人們從各類史料結合宋代選尚駙馬的要求等等分析,認為王詵應生於皇祐三年,即公元1051左右。而至於他何時去世,人們通過黃庭堅在《黃龍心禪師塔銘》中「元符三年(1100年)王詵尚在人世」、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十四《送因覺先序》「政和七年(1117年)秋八月,王詵已去世」以及宋代倪濤《六藝之一錄》和《宣和畫譜》等相關文獻記載,推斷出王詵的卒年約在1114年至1117年8月,即64歲至67歲離世。

宋徽宗時期編撰的《宣和畫譜》中記載:「駙馬都尉王詵字晉卿,本太原人,今為開封人。幼喜讀書,長能屬文,諸子百家,無不貫穿,視青紫可拾芥以取。……又精於書,真行草隸,得鐘鼎篆箱用筆意。即其第乃為堂曰寶繪,藏古今法書名魚,常以古人所畫山水寞於几案星壁間,以為勝玩。」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王詵 瀛山圖 細部1

王詵的前半生:花氣薰人欲破禪

王詵 嬴山圖 細部2


附錄:

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全文

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雲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而人物秀髮,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之氣。其著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觀者,為王晉卿;幅巾青衣,據方幾而凝佇者,為丹陽蔡天啟;捉椅而視者,為李端叔;後有女奴,雲環翠飾侍立,自然富貴風韻,乃晉卿之家姬也。孤松盤郁,上有凌霄纏絡,紅綠相間。下有大石案,陳設古器瑤琴,芭蕉圍繞。坐於石盤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執卷而觀書者,為蘇子由。團巾繭衣,秉蕉箑而熟視者,為黃魯直。幅巾野褐,據橫捲畫歸去來者,為李伯時。披巾青服,撫肩而立者,為晁無咎。跪而作石觀畫者,為張文潛。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視者,為鄭靖老。後有童子執靈壽杖而立。二人坐於盤根古檜下,幅巾青衣,袖手側聽者,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為陳碧虛。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者,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觀者,為王仲至。前有髯頭頑童捧古硯而立,後有錦石橋、竹徑,繚繞於清溪深處,翠陰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團而說無生論者,為圓通大師。旁有幅巾褐衣而諦聽者,為劉巨濟。二人並坐於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於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嗟呼!洶湧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耶!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傑,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後之覽者,不獨圖畫之可觀,亦足彷彿其人耳!


(全文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