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畫家趙孟堅《論書》(共2張圖片)
  • 16年5月30日 09:0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趙孟堅(1199~1264)中國南宋畫家。生於慶元五年(1199),卒於景定五年(1264),一說卒於鹹淳三年(1267)。字子固,號彝齋;宋宗室,為太祖十一世孫,曾任湖州掾、轉運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工詩善文,家富收藏,擅梅、蘭、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畫多用水墨,用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風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書法墨跡《自書詩卷》,繪畫《墨蘭圖》、《墨水仙圖》、《歲寒三友圖》等傳世,著《彝齋文編》4卷。

書論|兩宋時期——趙孟堅《論書》

書論|兩宋時期——趙孟堅《論書》

趙孟堅《論書法》一卷,較早著錄於元人蘇霖(字子啟,生卒年不詳)《書法鉤玄》(元統二年甲戌自序,1334)卷三,後世著錄主要有:明王世貞《古今法書苑》卷一五《五之評下》,題為《趙子固書評》(不全);汪砢玉《珊瑚網》卷二三下《法書題跋》,題為《趙子固書法論》;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三《書三·書旨》,題為《趙子固書法論》。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二七四《歷代書論四》,題為《宋趙孟堅論書法》;清康熙內府敕修《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七《論書七·書學下》,題為《宋趙孟堅論書》;又,清馮武《書法正傳》卷五《纂言上》節錄。近年,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據《古今法書苑》本輯人。

《論書法》一卷大體區分為五條,其中前兩條占主要篇幅,自然也是全卷的精華之所在。當今學者以為:「其中多誨人之語,若從其晚年隨心所欲的創作實踐這一點估計,此卷當為中年之作。」其核心觀點大致如下:

第一,提倡學書要由唐人晉,深信「以間架牆壁為要」。此一觀點,既與宋高宗有很大不同,也與北宋尚意書家不同。其理論價值在於能以切合實際的意見提出學習書法的途徑與要領,既不盲目追求取法魏晉,又不盲目提倡創新。其言云:學唐不如學晉,人皆能言之。夫豈知晉不易學,學唐尚不失規矩,學晉不從唐入,多見其不知量也。僅能欹斜,雖欲媚而不媚,翻成畫虎之犬耳。何也?書字當立間架牆壁,則不骫骳。思陵書法未嘗不圓熟,要之於間架牆壁處不著工夫,此理可為識者道……故予深信,問架牆壁為要也。余自謂:「學古人當勤,媚今人當無心,可也。」中興後,朱壑巖橫斜顛倒,幾若楊少師;孫勤川規矩,恐下筆不中規者,元章曰「奴書耳」。朱,吾所取;孫,吾所戒。更從識者評之。

第二,提倡嚴格的楷書學習要求,以初唐楷書碑版歐陽詢《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和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三書為「人道」之首選,同時高度評價了隋代書家丁道護的成就。其言云:學隸楷於魏、晉之下,邈乎無以稽也……然則欲從入道於楷,何從?曰僅有三焉:《化度》、《九成》、《廟堂》耳。晉、宋而下,分而南北,有丁道護襄陽《啟法寺》、《興國寺》二石,《啟法》最精,歐、虞之所自出;《興國》粗甚,如出兩手。天不壽精而壽粗,良可歎也。北方多樸,有隸體,無晉逸雅,謂之「氈裘氣」。至合於隋,書同文軌,開皇、大業以逮武德之末、貞觀之初,書石無一可議。此古今集大成之時也,於是歐、虞大宏厥聲。始者虞於《隆聖道場》,歐於《姚辨》等刻,亦未臻絕藝也;及《孔子廟堂碑》、《飛來白鶴詩》,虞為法於世矣,《化度》、《九成》,歐獨步於時矣。今求楷法,捨此三者,是南轅而北轍矣。三書之法,在平正恬淡,分間布白,行筆停勻……守此法既牢,則凡施之間架,自然平均,便不俗氣……今未正骨格,先尚態度,幾何不捨本而求末耶?戒之,戒之!從入之門,先敬先戒,平平直直,輕輕勻勻。

第三,認為書法學習必須從古人之書中求其義理,且以「中正」為尚,以「中庸」為難,書法與文章一樣可以觀人。其言云:俗之從生,始於徐浩也。知《蘭亭》韻致,取有映帶,不知先自背了繩墨,欹斜跛偃,雖有態度,何取?態度者,書法之餘也;骨格者,書法之祖也……皆須以古人所書求其義理,執一而論,第曰「中正」,此李後主譏魯公為「田舍翁」。又如褚河南如(所)稱八分古雅有韻,一切尚之,甚有疏拙;薛少保發越褚體,飄揚透徹,一尚不回,幾致迂疏。魯公之正,其流也俗;誠懸之勁,其弊也寒。古往今來,中庸能鮮,千古之下,刻心苦神詣其然者,要是文章之外,惟此足以觀人。發揮形容,有足尚者,不忍怠也。又嘗妄論:文章精到,尚可改飾;字畫落筆,更不容加工。求以益之,適或壞之,此吾知字書之貴。一生眠則畫被,坐則畫地,將老無工,此藝厥為不易哉。

第四,強調行草書的用筆之要在於「勿使筆尖」,而草書更貴在「法度端嚴中蕭散為勝」。其言云:行草宜用「棗心筆」者,以其折裊婉媚。然此筆須出鋒用之,須捺筆鋒向左,意趣如只用筆腰,不用筆尖,乃可。如真書直豎用尖,則施之行草無態度。此是要緊處,人多未知之。姜堯章、孫過庭草書,言能籠罨橫豎,最善發明。棗心筆於用之時,每難揮運,雙鉤懸腕,久久得趣,其要正在勿使筆尖也。

草書雖連綿宛轉,然須有停筆……草極難於拙……

晉賢草體,虛淡蕭散,此為至妙。唯大令綰秋蛇,為文皇所譏。至唐旭、素,方作連綿之筆,此黃伯思、簡齋、堯章所不取也。今人但見爛然如籐纏者,為草書之妙,要之晉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嚴中,蕭散為勝耳。

第五,對若干傳世書跡,提出了自己的鑒賞意見,為後世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書法史信息。儘管片言隻語,但後世研究者已經無法繞開。如,針對摹刻於長沙的「綠天庵本」《懷素自敘帖》,趙孟堅提出了乃是蘇舜欽(自號滄浪翁)輩所書的觀點,對至今仍有爭議的懷素《自敘帖》真偽問題,應有借鑒價值。其言曰:今長沙所刊《懷素自序》,乃蘇滄浪輩書,一向裊側無典則。北方有一正本,不如此,或歇或連,乃為正當。

又如,提出了施宿摹刻《海陵帖》的問題,近世帖學研究者沈曾植、張伯英、容庚等均受啟發,均有發論,而今的帖學研究遂能形成這樣的共識;施老子(即施宿,字武子,1164-1222)晚年任淮東提舉茶鹽常平使司時,在泰州治海陵縣(今江蘇泰州海陵區)常平使司「澄清堂」,刪訂《閣帖》中的王羲之諸帖,汰去偽跡,輯其真跡摹勒上石,成專摹王羲之法帖的《海陵帖》五卷;而此五卷,又與後來者摹刻於澄清堂的其他諸卷,共同成為《澄清堂帖》(全十一卷以上,或為十二卷),《海陵帖》五卷為《澄清堂帖》的前五卷。一段公案從而大體得以明晰。其言曰:

右軍三卷,僅一半真,施老子印證簡齋、堯章諸公議論,去其間偽跡,如《求屏風貼》、《早乘涼帖》,止開真帖五卷於海陵,當以此為區處。

後世學者,充分注意到了趙孟堅以上理論的時代特徵與理論價值,因此在討論南宋書法理論時,均給予了重點關注。尤其對其由唐人晉的觀點,認為是「體現了南宋後期書法風尚的轉型契機與宋末士人的創作心態」,特別是「對趙孟頫理論的形成,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趙孟堅的理想在他的從弟趙孟傾手中才得以實現。而虞集的學虞(虞世南),柯九思的學歐(歐陽詢),從理論上說應該是受到趙孟堅的影響」。因此,趙孟堅《論書法》一卷對元代書法復古運動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支撐。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