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玉帶板是一種由數塊乃至十數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腰帶的產生和發展和我國古代的服飾史密切相關,古人穿長袍腰間必須繫帶,如果不繫帶,時稱「散腰」,會被視為無教養、輕禮儀的表現。在中國古代,最早出現以玉為裝飾品的腰帶在北周時期。最初只是在腰帶的兩端連接處加玉質帶鉤,後來發展到在腰帶上鑲綴一圈片狀玉塊,目前所見的完整玉帶板實物,是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玉帶板。唐代以玉帶入官服用以表示官階的高低,因而帶上的玉板也就成為區別官位的標誌之一。通過記載所知,在明代玉帶僅限於皇帝、藩王、建立功勳受封的公、侯、伯、駙馬及夫人。一品官員束玉帶,二品官員束花犀帶,三品官員束金鈒花帶,四品官員束素金帶,五品官員束銀鈒花帶,六、七品官員束素銀帶。八品、九品烏角帶
玉帶板有方形、長方形,半月形、雞心形(又稱桃形)等式樣,鑲在帶兩端的圓角矩形帶板又叫「鉈尾」,中間的方形或長方帶板叫「銙」,唐代玉帶板多為半浮雕,盛行西域題材紋飾,一般比較厚。有的帶板還鑲以金邊,或以玉為緣,內嵌珍珠及紅、綠、藍三色寶石。
明朝玉帶板的特點
唐宋玉帶多以淺浮雕圖案為主,如胡人戲獅、胡人獻寶、高士圖或雲龍紋。至元代,鏤空技法發展至玉帶上,開始出現雙層鏤空之龍紋、花草等題材。至明代,玉帶的雕琢技法相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藝繁縟細膩,以單層高浮雕、雙層鏤空雕乃至三層鏤空雕為精美。
明代玉帶的裝飾題材多樣,分為瑞獸類、人物類、花草類與吉語類等,依故宮(微博)博物院研究員張廣文先生在《明代玉器》中對明代玉帶題材分為六類,即龍、飛龍、麒麟等瑞獸圖案,獅、馬、駝、鹿等動物圖案,雲鶴、花鳥等禽類圖案,花卉圖案,人物類圖案(如嬰戲、高士等),以及文字類圖案(如喜、萬壽等)。就目前出土與傳世所見者,以上圖案題材中,以龍紋、麒麟為最多。其他類題材所見不多,尤其以人物類圖案最為少見。《天水冰山錄》中記載查抄權奸嚴嵩府邸,得玉帶202條,且每條玉帶都有名稱記載,根據名稱可以看出這些玉帶所涉及的瑞獸動物類紋飾有鹿、仙鶴、麒麟、鬥牛、蟒、獅子、孔雀、螭虎、飛魚、犀牛、鳳鳥、海冬青捕天鵝、鵲、月兔、鷹熊;花卉類紋飾有松、靈芝、牡丹、竹節、葵花、松竹梅。相當數量的紋飾是以組合形式出現的,如松鹿闊白玉帶、靈芝麒麟闊玉帶、牡丹蟒闊白玉帶等等。這些紋飾大都是寓意吉利祥瑞的,如牡丹寓意富貴、靈芝和仙鶴寓意長壽、鹿代表「祿」、雀鹿隱喻「爵祿」、鷹熊為「英雄」的諧音等等。
明代玉雕自中期後受到文人畫興起的社會影響,畫面構圖也開始出現模仿文人畫的構圖,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達清新的書卷之風。同時也有「五老圖」「八仙慶壽」「百子嬰戲」等喜慶吉祥的圖案紋飾。在鏤空圖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後雕漆工藝的影響,底紋常飾以錦地紋,如十字錦地紋,萬字錦地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