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同時期高古玉推磨製玉工藝(共8張圖片)
  • 17年8月15日 18:5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紅山文化是沿襲舊石器時期「擊打」制玉發展成「切割」逐漸形成了推磨製玉的工藝,在當時是一種工藝創新,也為我們提供了高古玉鑒別的方法。
紅山文化高古玉推磨工藝是從打窪——到推弦——到起稜——到出陽線,是一個連續的工藝發展過程。
磨工藝大約經歷了三千年、走過了三階段:
(一)早期的打窪階段
文化期制玉早期的打窪工藝是從舊石器磨製工藝傳承而來的。
舊石器時代的製造工藝擊打成型後,主要靠磨製,這就是文化期早期制玉的打窪工藝的淵源,這樣的打窪工藝在紅山文化玉器中比比皆是(圖1)。

圖1-1

圖1-2a

圖1-3a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平面磨製發展到晚期的打窪——像瓦楞的形狀,所以又形象地稱為瓦楞紋,這種瓦楞紋是制石(玉)工藝上的巨大躍進,這是由工具的進步決定的工藝的發展。一種觀點認為:這種瓦楞溝槽是用寬而扁的圓邊砣推磨而形成的,是可以採信的。雖然對於砣具的產生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但是眾多出土古玉實物證明了文化期砣具的發明和使用(參見《古玉學步(61):紅山鏤空砣切磨桯孔薄刃似漩渦》)。
通過長期推磨瓦楞槽發現,相對於瓦楞凹下去的而凸起的部分也很美,所以就推磨出凸起的弦紋(圖2)。

圖2
文化期制玉的弦紋與瓦楞槽紋是已兩面,但仍然是有區別的,前者工藝注重打窪,而後者工藝卻是注重起弦,兩者做工目的不同,所表現的重點(視覺效果)就不同。
(二)中期的起稜階段
弦紋工藝的發展,是推磨起稜。打窪和弦紋是在加工面上平均分配紋飾結構,會造成紋飾的局限;而起稜則是根據需要推磨出圖形,比較而言實用而又實際,所以起稜工藝在大部分琢磨領域裡替代了打窪和弦紋。起稜工藝琢磨的物像更具像、更加接近自然生態,所以也就得到廣泛的應用(圖3)。

圖3-1a

(三)晚期的出真陽階段
起稜的視覺效果是實實在在的凸起,根據不同需要而推磨成這樣的凸起——制玉最初的陽線產生了,這樣通過推磨方法產生的陽線是真陽線,具有非常震撼的視覺衝擊力。
推磨起陽是實實在在的推磨掉底子(與後來的剔地在工藝程序上有本質區別),所以文化期古人制玉是花的真功夫(圖4)。

圖4-3

圖4-4
推磨產生真陽線的工藝從文化期晚期一直延續到商代,後來才被雙陰起陽的相對陽線所取代(圖5)。

圖5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