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風雨感斯文(共4張圖片)
  • 15年3月18日 16: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秋夜蘭亭錄》手稿,周汝昌作

  八年前,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仙逝,享年95歲。先生向來被視為《紅樓夢》研究學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乃是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其實,他的書法藝術亦有相當水準,獨闢蹊徑,別開生面。

《紅樓夢黛玉詩》,周汝昌作

《李商隱詩》,周汝昌作

《書妙玉畫像題句》,周汝昌作

  筆者第一眼看到周汝昌先生的書法作品時,並不覺得特別的賞心悅目。第一印象感覺字體瘦脆如柴、筆畫參差直硬,不像是抒發性靈。但正是這種書風,容易讓人想起先生的道德情操。他是紅學大家,並且學養精力皆鑽研於一冊《紅樓夢》中,其間嚴謹、樸實、精益之功自然凝於一端,容不得太多發散和靈動之性。字如其人,倒也是恰如其分。

  後來聽到某位書家品評先生的書風,說其書法既有瘦金體之瘦勁,又有米芾的蒼茫氣概,書體自成一格,堪稱大家風範。經這麼一點撥,筆者頓時豁然開朗。

  十八年前的2002年,天津楊柳青書畫社出版的《紅樓夢人物詩畫集》,以紅樓人物畫像配周汝昌先生題字的方式面世,讓人備感精妙、過目難忘。從那時起,筆者便開始重新認識並特別關注起先生的書法成就。也由此開始認識到先生的書法價值,應當與其紅樓夢研究的造詣相提並論。他的書法不是簡單的為字而書,不是簡單的筆畫功力與修為,其中蘊藉的筆墨精神、人文情懷皆映照著《紅樓夢》這部流傳千古的名著。

  正因如此,鑒賞周汝昌先生的書法,並不能只進行簡單的書體、筆法、章法的技藝探討,而應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化品位。誠如康有為、梁啟超、胡適等文化巨擘的書法魅力,理所當然不能簡單地歸類於其書法本身,他們的書法價值著眼點仍是他們自身的學術修養與文化影響力。

  從那時起,筆者開始刻意搜求周汝昌先生的書法作品,可惜為時已晚。那個時候,先生視力下降,精力不濟,數番求見,皆無緣而返。其間,只輾轉求得一幅先生自題的宋人詩句。2007年秋,因獲得先生燕大同學、好友程曦的一冊舊作《靈潮軒雜劇三種》,受某刊物約稿,要對程氏生平及其戲劇創作予以報道。因先生書中也多次提到過程曦這位老友,所以特別希望能持程氏所著的書去求見先生,瞭解更多關於程氏生前的信息。這一次,終得機緣與先生面晤。

  當時,周汝昌先生目不能見物、耳不能確聽,但手撫程曦舊著,摩娑不已,神情頗為激動。其間更滔滔不絕於燕大舊事,談及故友星散、遙想當年書生意氣種種,莫不感慨萬千。臨行之際,先生揀選舊作兩幅相贈,筆者至今珍藏,奉為至寶。

  也許是機緣巧合,其中一幅正是為《紅樓夢人物詩畫集》中的“妙玉”小像所作的題字原作。題句四行,文曰:“中秋之夜,石後悄聞詩人聯句。入庵則爐香未燼,龕焰尤青。仙境,亦神筆也。妙姑小影。周汝昌。” 遙思那《紅樓夢》中,妙玉於凹晶館旁聽到黛玉、湘雲月夜聯詩之際的境況,周汝昌先生自有妙想,也就留下這麼一幅曼妙的字來。

  雖無原配的重彩工筆畫像,但觀字神遊,紅樓妙趣仍讓人浮想無盡。字幅間枯筆的運用出神入化、絲縷裊然,儼然櫳翠庵中那一炷未燼的爐香,觀者彷彿就已經嗅到了清香的一絲半縷來。因先生的幾行字,我們這些“門外漢”也得以邁進《紅樓夢》文學研究的門檻,做一回“紅樓追夢人”了。

  另一幅題字的尺寸還要小一些,約一平尺;除卻書體仍是先生書法的一貫瘦硬風格,整幅觀感倒是少見的暢達敞闊。先生寫了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詩云:

  “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勳。”

  據查,這是一首李商隱並不常見的詩作,成於唐大中三年(849)春。此詩為李商隱時境之感歎,雖托出杜牧以抒心懷,實則仍是壯心未遂、暗生憂憤之想。

  周汝昌先生寫這首詩時的境遇若何不得而知,只見款署“戊辰三伏周汝昌揮汗書”,即是1988年夏所書,時年先生已經七十歲。古稀之年,先生憶及紅樓瑣事,或亦有“高樓風雨感斯文”之歎罷。

  紅樓有多高,其上風雨如晦;其間斯文走馬,其中甘苦自知,說到底,惟先生自己明瞭。托杜牧詩文感懷也罷,托雪芹紅樓傷別也罷,先生一生行止嚴謹,終成就紅樓夢中“追夢人”。而我們也因先生一生的孜孜以求以及曼妙的文學思想與書法藝術,原本枯燥的生活也總能編織出一些夢境般的撫慰來。

  周汝昌先生的學問與書法,因為紅樓,所以記得;因為紅樓,所以懷念。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