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藝術的歷史發展
  • 24年3月4日 23:2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微雕藝術的歷史發展,微雕藝術是漢族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是集漢族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為微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微雕藝術的歷史發展。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核舟記》,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近代微雕大師於碩,與吳南愚有“南於北吳”之譽,於碩於金石書畫之外,精於微雕,1915年其作品《赤壁夜遊》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天津博物館收藏其作品六件

早期受觀看和雕刻設備的限制微觀雕刻較少,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能夠用於觀看更微小物體的儀器和極精細又堅韌的工具出現,致使微雕作品越來越小,雕刻難度也越來越大。微雕有雕和刻兩種形式,雕指圓雕浮雕等陽雕,刻指陰雕,一個偏重空間藝術,一個講究平面藝術,歷史上把這兩種藝術形式統稱為中國的微雕藝術,微雕因精細,對材質要求很高,《核》、《骨》、《象牙》、《竹》等都是《微雕》的很好材料。 “微刻”是以刀代筆,繪畫寫字,不但有刻還有設色;講究繪畫藝術,”圓雕浮雕透雕”講究雕塑藝術,不同的只是微小而已

微雕還有軟派硬派之分,軟派是在象牙髮絲等軟材料雕刻,硬派是在瑪瑙玉石瓷器等6度以上的硬質材料雕刻,相對難度來說,硬材雕刻難度更高。

很多微雕作品中常常見有陽雕和陰雕技法共同實施來創作的。篆刻邊款藝術是微刻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明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這方寸之中,用鐵筆題書作畫,寄托情趣,自娛自樂。及至壽山石成為印章材料之後,壽山石的微雕藝術便開始出現。清初楊璇、周彬都曾在壽山石雕品的花紋僻處刻以小字,“西門薄意派”雕刻大師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畫刻上自己的姓名和製作年月,以後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

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放大鏡等先進科學儀器在微雕領域的運用,微雕藝術便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嶄新藝術。在很多微雕作品畫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詩詞或文章,此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微刻文字書法效果重要性,那些雖刻得細微的某些作品無非蟻足一堆,在放大鏡下觀察,波磔點劃,不成樣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實不足取。尤其在微雕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樣,也成了評判微雕作品的成敗。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們推崇,除了微雕技法外,究其原因還在於微刻佈局而又要表現出鐵劃銀鉤的書法功底。清朝微刻大師於碩其擅長在折扇邊骨上進行微刻,能在指寬的扇骨刻三十行字,且無一敗筆,筆筆有帖氣。現代雕刻家因受竹子本身材質的限制,已極少在竹子上微刻如此小的文字。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四川省屏山縣人郭月明也在致力於將微書、微雕、微刻集於一體的研宄。

福州組織有微雕研究會,會員10多人,有陳忠森、李一鳴、陳東生、陳明德、張平、楊世膺、劉鏞奇、林右熹、林欽松等人都在著力於微觀雕刻藝術的探討和研宄,並付諸實踐。

20世紀90年代,游嘉瑞的壽山石“案頭摩崖石刻”小巧玲瓏、千姿百態,配以微刻書法藝術,有一定欣賞價值。

英國藝術家創作微雕人像2014 年11月16日,英國藝術家喬恩迪·赫維茨(Jonty Hurwitz)利用突破性的3D打印技術,歷時10個月創造出一系列大小僅相當於人類頭髮絲寬度一半的微雕人像。這些微雕可被放在螞蟻頭上,或放在縫衣針的針孔上。赫維茨的微雕稱為“納米雕塑”,共有7個,赫維茨用10個月時間設計、雕刻,最終在用於檢查癌細胞的顯微鏡下呈現出這些奪目的藝術品。

以上就是關於“微雕藝術的歷史發展”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