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位於中原腹地的許昌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定都於此,被稱為漢魏故都。在許昌市博物館展廳陳列著一面漢七乳五靈紋銅鏡(見圖),每每引人駐足欣賞。
這面銅鏡為圓形,直徑21、邊厚0.6厘米,質量1.2千克。鏡面平整,鏡背圖案以圓形鈕座為中心環形向外,主要分內外兩區:內區圍繞中心鈕有九枚小乳釘紋,乳釘紋之間有“長宜子孫”四字和火焰狀紋,寓意家業世代相傳,子孫興旺發達;外區圖案是此鏡的主題紋飾,由七個稍大乳釘環繞,七乳均有內向連弧紋座,與鈕座遙相呼應,整體看起來就像是眾星捧月。乳釘之間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組成的五靈,每一個靈瑞都刻畫得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特別是被稱為“北方之神”的玄武靈瑞,龜首高昂,龜背甲刻的紋樣規則清晰,一條靈蛇繞龜腹首尾上揚,像是在龜身左右長出的兩隻翅膀,彷彿是在騰雲駕霧、空中飛行。除五靈外,還有靈鳥、羽人作為陪襯。內外兩區由一環勾連S形雲紋相連接,最外邊緣是一週三角鋸齒紋和流雲紋。整面銅鏡圖案看起來滿而有序,紋飾清晰、生動,算得上銅鏡中的佳品。
漢七乳五靈銅鏡中五靈的由來,是由於五行學說在漢代已成為官方之宇宙觀的理論基礎,而四靈與五行不能整齊地相搭配,所以便有了五靈之說。《禮緯稽命征》說:“古者以五靈配五方:龍,木也;鳳,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許慎的《五經異義》、蔡邕的《月令章句》和杜預的《春秋左傳序》中都有相同的說法。這面七乳五靈銅鏡與孫機所著《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所例規矩五靈鏡有相似之處,雖然沒有十二辰銘文,但五靈相對五行位置是一致的。五靈的形象代表五行學說,還出現於某些銅鏡的鏡銘中:“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五行德令鏡之精。”所以這面七乳五靈銅鏡的構圖,也一樣可以看作是讖緯學說極盛時期一種象徵天宇的神秘化圖案。
鏡在古代稱監,即大盆。《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就是說古時候人們用大盆裝水來照容貌,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鑄造業的發展和鑄造技術的提高,銅鏡的使用更為廣泛,製作也更加精良。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據有關資料統計,墓葬出土銅鏡中漢代的數量最多。直到明代末期,隨著玻璃鏡的出現,銅鏡才慢慢地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變化,銅鏡形狀由最初簡單的圓形演變出方形、菱花形、葵花形、亞字形……到宋金時期還出現了帶柄鏡。銅鏡的花樣圖案繁多,內容豐富,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紋飾特點。例如:西周早期銅鏡以素面為主,到了西周晚期才有了簡單的動物紋飾;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有菱紋鏡、禽獸紋鏡、連弧紋鏡、蟠螭紋鏡、彩繪鏡等;漢代主題紋飾素樸,銘文逐漸成為銅鏡紋飾的組成部分,出現了完全以銘文為主題裝飾的銅鏡;隋唐時期銅鏡製造達到了新的高峰,紋飾更加豐富,出現了生肖鏡、瑞獸鏡、人物故事鏡、八卦鏡等;到了明清時期,銅鏡逐漸以花紋、神獸為紋飾,而銘文銅鏡則逐漸消失。
通過對這面漢七乳五靈銅鏡的淺析,讓我們簡略地瞭解了一下銅鏡的淵源和發展歷史。每當我仔細端詳這面銅鏡的時候,思緒彷彿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漢朝,想像著是誰在使用這面銅鏡,又是誰在鏡前梳妝?正如唐代詩人施肩吾的《佳人覽鏡》中“每坐台前見玉容,今朝不與昨朝同”讓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