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出土元代八件窖藏瓷器(1張圖片)
  • 22年3月13日 09: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977 年春,安徽省安慶市反修路89 號清理舊房基時發現一個土窖穴,窖穴裡一個大陶罐內盛放有8 件元代瓷器,其中兩件屬於元青花、五件具有「紫口鐵足」且有開片紋的瓷器屬於類哥窯瓷器,1 件瓷執壺散失。窖藏瓷器分別為青花菱花口盤、青花匜、青灰釉盤、米黃釉花口盞、青釉花口盞、青灰釉盞、青灰釉帶把杯。

    1.青花菱花口盤:菱花口,淺腹,平底。內外施釉,外底全部露胎,胎體潔白,質薄堅細。釉下施青花,色深藍而艷麗,濃艷處顯有細小鐵銹斑點。盤內繪兩束蓮花並輔以水草紋,口沿部繪一圈卷草紋。畫面佈局規整,線條自然流暢,構圖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盤高1.3 厘米、口徑16.2 厘米、底徑13.7 厘米。

 

    2.青花匜:平唇,口微斂,平底。器口一側有長方槽形短流,流根部略低於匜的口沿,流下有一卷雲形小系。器內外施釉,但口沿未施釉,器底無釉。胎質潔白細膩,較堅實。釉下施青花,青花呈色較濃艷,並有鐵銹斑點。內底繪折技花卉,腹內外壁各飾卷草紋一周。匜高4.3 厘米、口徑13.2 厘米、底徑8 厘米、流長2.8 厘米。

   3.青灰釉盤:敞口,淺腹,平底,矮圈足。通體施青灰釉,不露胎。釉質肥潤,釉面有開片紋。足和口沿釉層薄,呈現絳紫色。外底有六個支釘痕。盤高2.3 厘米、口徑15 厘米、足徑10.8 厘米。

   4.米黃釉花口盞:斂口,弧腹,圈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質肥潤,有開片紋。胎體細膩,口沿釉層薄處及足部無釉處有「紫口鐵足」現象。盞高3.1 厘米、口徑7.8 厘米、足徑3.3 厘米。

   5.青釉花口盞:侈口,圓唇,圈足。通體施淡青色釉,釉層堪厚,有開片紋。足底無釉處,胎顯鐵黑色。口沿釉薄處呈「紫口」。盞高3.4厘米、口徑8 厘米、足徑3.3 厘米。

   6.青灰釉盞:口微敞,圓唇,圈足。通體施淡青灰色釉,釉厚,有開片紋。足部露胎處呈鐵黑色,口沿釉薄處有「紫口」現象。盞高3.3厘米、口徑8.1 厘米、足徑3.4 厘米。

   7.青灰釉帶把杯:喇叭形口,斜腹,略束腹,矮圈足。口沿與腹間置一彎柄。通體施米黃色釉,釉厚而較瑩潤,有開片紋。足底露胎處,呈鐵黑色。口沿釉薄處有「紫口」現象。杯高3.1厘米、口徑8.1 厘米、足徑3.6 厘米。
安慶出土的窖藏瓷器可能與元末安慶地區頻繁的戰亂有關,元末安慶城有過四次城池陷落:一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春正月丙午,

陳友諒陷安慶路,(元軍)守將余闕死之」(明·宋濂:《元史》卷四十五)。二是元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朱元璋軍下安慶城。三是元至正二十一年「秋七月,友諒將張定邊陷安慶。」四是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戊戌,朱元璋軍克安慶(清·張廷玉《明史》卷一)。

     出土窖藏瓷器所在地的安慶市雙井街的「衛山頭」,據張健初的《皖省首府——老安慶》記載,這一地名源於明代,是當時軍事守衛機構

的所在地。古代官衙地址沿用前朝類似機構的情況比較多見,「衛山頭」在元末很可能也是軍事機構所在地,這批窖藏瓷器很有可能是在安慶某次陷城之際,危急關頭,臨時用一個大陶罐將這批精美的瓷器埋藏於地下。

 元代瓷器出土於窖藏的很多,多有用陶制或瓷製大器皿盛裝精小瓷器,1969 年北京房山縣良鄉元代窖藏,1984 年浙江省青田縣元代窖藏,1984 年安徽省歙縣醫藥公司工地元代窖藏,1987 年浙江省杭州市商業儲運公司元代窖藏等,都是這種窖藏形式,而且這種窖藏並沒有特意挖一個地窖,只是拿一件或幾件大器皿,臨時盛裝諸多精小瓷器後埋藏。這種窖藏形式可能是一種緊急情況下的窖藏方式,或許與戰爭等突發事件有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