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青瓷的工藝特色
  • 20年2月21日 22:1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隋代青瓷的工藝特色,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時期陶瓷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隋朝在陶瓷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青瓷的生產出現了南北合融為一體的嶄新局面,既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燒瓷技術與青瓷的造型,又有所提高並創造出許多新的器形。那麼隋代青瓷的工藝特色是什麼呢?

1、造型

隋朝瓷器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壺、罐、瓶、碗、高足盤等。壺有帶流與無流兩種,帶流者以雞頭作流,無流者都系盤口。雞頭壺由兩晉到唐沿用的時間很長,其造型為洗口,肩部貼附雙系,以雞頭作流為其主要特徵。盤口壺多流行於南方,基本特徵為盤口,有頸,系貼附在肩上。習慣上稱為“雞頭壺”與“盤口壺”。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見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種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圓形,腹中部凸起弦紋一道,肩上貼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稱之為“四系罐”。四系罐在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南方較為常見的罐為罐身瘦長,口直而大,無頸,豐肩,瘦足而微外撇。肩部貼附六系、八系,一般稱其為“六系罐”或“八系罐”。瓶由北朝時期的洗口瓶演變而來,盤口,頸細長,腹徑闊大略呈橢圓形。高足盤的基本特徵是盤淺式,口沿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圈線紋,沿線紋留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支燒痕跡,下承以空心叭高足。高足盤常與四系罐一起出土,也是隋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碗有兩種形制:一種深形口微斂,碗壁弧圓,小平底足;另一種侈口深形,碗壁直斜,底部較為豐滿,小平底足。前者具南朝特徵,後者多見於隋代青瓷之中。

2、胎體

隋代青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因產地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釉為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者也為數不少。青瓷一般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釉色不夠穩定,說明當時的窯爐結構以及在掌握還原焰的技術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現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從大量隋瓷上的燒痕以及各窯所使用的窯具上看,均屬疊燒,儘管筒形匣缽的出現使裝窯技術上有了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疊燒階段。多數器物的胎胚在窯內直接接觸火焰,受到煙火熏染,在不同程度上還粘上許多渣滓。化妝土的普遍運用是隋代制瓷工藝上的一大進步,採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彌補胎體表面粗糙之弊,同時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潤美觀。

3、花紋

隋代青瓷上的花紋多種多樣,除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蓮花瓣紋外,多採用朵花、卷葉紋樣,並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組成不同的圖案。一般是在瓶、罐之類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卷葉紋排列成帶狀紋樣,有的在盤類器物的中心部位,用這些題材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飾。隋瓷紋飾題材比較單調,由於匠師們運用多變的構圖方法,使圖案不僅無單調之感,反而顯得整齊端巧,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三類,以印花最為普遍。印花大都為朵花,印花模為圓戳式,刻劃花也很流行,貼花較為少見。各種裝飾方法配合使用,組成各種各樣的花紋裝飾及圓形圖案,是隋瓷裝飾藝術的重要特徵。

以上就是關於“隋代青瓷的工藝特色”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