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代的私人收藏家中,亦有不少收藏研究並出版嚴謹著作的,以下為最著名者:
錢大昕(公元1728年至1804年),清代乾隆年間的博學之士,為當時最重要的金石學家與語言學家之一,任提督廣東學政。錢氏對於音韻學、詞源學與碑銘研究具有特殊興趣。身為古代銘文專家,他收集並擁有超過兩千件青銅器銘文與石刻拓印。他著作等身,其中的《金石文字目錄》是青銅器銘文與石刻字典,至今仍受到多方查閱。
朱筠(公元1729年至1780年),學者、古書收藏家與古代書法鑒定專家。此君自認為是首位青銅器銘文專家,並與阮元合作無間。
錢坫(公元1741年至1806年),清儒及古代金石學家錢大昕(公元1728至1804年)之侄,為清代卓越之《說文》學者,也是書法家與狂熱的古代青銅器收藏家。他收藏的49件青銅器記錄在其1796年付梓的著作《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當中,包含此49件青銅器的繪圖與度量衡,並附有銘文與釋文。
吳東發(公元1747年至1803年),此君今日以其畫作和書法享有盛名,但亦是金石文字方面的傑出學者,尤其是石刻與金文。著有《商周文字拾遺》。
孔廣森(公元1752年至1786年),孔子70代孫,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擅長《春秋》與《大戴禮記》,在其著作《春秋公羊通義》與《大戴禮記補注》中,大量引用金文以佐證其論述。
阮元(公元1764年至1849年),清代極重要的學者與青銅器收藏家。其著作《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扉頁上註明出版於1804年,記錄並研究了550件金文,附有釋文與批注,而其中亦得力於同時期學者如吳東發、朱筠等人的協助。
徐同柏(公元1775年至1854年),清代傑出學者與青銅器收藏家。其收藏包括許多古代器物,不過由於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爆發引起的混亂以及之後的太平天國(1851年至1864年),關於其收藏的著作僅有一本於1906年出版,此時已距離其過世達半世紀之久,該書名為《從古堂款識學》。
吳式芬(公元1796年至1856年),此君早先編纂含有1334件金文的專著《攘古錄金文》,但遲至其逝世之後的1895年才出版,也是因為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與太平天國(1851年至1864年)所造成的混亂情勢導致。
方浚益(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899年),其著作《綴遺齋彝器款識考據》記錄了1382件金文,但該書遲至1935年才出版。
陳介祺(公元1813年至1884年),可能是清代最大的青銅器收藏家之一,私人擁有130至140件青銅器。他撰寫名為《簠齋集金錄》的收藏目錄,其中包含188件銘文,於1918年出版。
潘祖蔭(公元1830年至1890年),知名晚清大臣、書法家、青銅器收藏家。潘氏私人收藏數百件古代青銅器。其中的50件青銅器發表於《攀古樓彝器款識》,於1972年出版。
吳大澂(公元1835年至1902年),清代高官,收藏青銅器與玉器。1048件商周金文收錄在其於1916年出版之著作《7齋集古錄》中。
端方(公元1861年至1911年),滿洲正白旗人,清代高官、政治家、學者、金石學家、青銅器收藏家。其於1908年出版著作《陶齋吉金錄》,這是中國第一本以新式雕刻再現印刷技術出版的青銅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