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西周刖人守門方鼎
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法門鎮境內的寶雞市周原博物館,是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的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於1988年建立起來的一個專題性遺址博物館。館內藏著周原遺址出土的萬餘件珍貴文物,其中國家級文物四件(組),國家一級文物一百七十三件(組),其他等級文物三千多件(組)。尤其是出土文物中的青銅器,不僅器型碩大、造型精美,而且都有史料價值極高的銘文和明確紀年,更是西周青銅器和歷史研究中難得的斷代標準器。以下筆者就介紹周原博物館藏的兩件巧奪天工的西周青銅器。
圖2 西周伯公父瑚
古代的鼎多為圓鼎,方鼎較少。周原博物館藏的其中一件“刖人守門方鼎”(圖1),是1976年出土於扶風縣莊白1號青銅器窖藏。此鼎的設計獨具匠心,是我國青銅器中極其罕見的鼎形。它通高17.7厘米,口橫11.9、縱9.2厘米,腹深6.3厘米,重1.75千克。整個器物為方體,雙附耳,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上各鑄有一個立體卷尾龍,鼎口外沿下部裝飾有雲雷紋襯底的竊曲紋。
最引人注目的是鼎的下部,為盛炭火的爐膛,膛正面鑄能開閉的兩扇門,左扇是插扣關口,飾有獸鈕,右扇則有一刖刑奴隸,裸體束髮僅剩右足,側身屈膝跪坐在門邊作守門狀,與史書記載刖者守門相符。鼎兩側鑄方孔窗戶,爐底鏤有5個小方孔,可以從左、右、背後、下4個方向出煙。背面是鏤空竊曲紋,可以通風助燃。爐內可燒木炭,使鼎內的食物保持溫度。四個鼎足為四獸足,下部四角飾臉龐似猴、鉤喙似鴛、曲角似羊、頸體似鹿的單足怪獸。
刖人守門鼎是一種溫食之器,上層用以盛放食物,下層兩側設窗,正面開門。鼎底部的小孔和背面鏤空的竊曲紋用以出煙助燃,爐盤可以盛放炭火加熱鼎內食物,很像現在的火鍋。此鼎的價值所在正是由於其上有受到刖刑的奴隸形象,其裝飾以立體雕塑為主,造型奇巧別緻,頗具匠心,既是一件實用器,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周原博物館藏的另外一件西周青銅器“伯公父瑚”(圖2),則出土於1977年8月。當時扶風縣雲塘生產隊社員在村南何家溝崖邊鏟土,發現西周銅器窖藏一處。這處窖藏在1976年1月發現的西周銅器窖藏以南,相距僅20多米;同時還出土了一件造型奇特,自銘為“公式”的器物。該器通高19.8,口長23、寬28.3、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器呈長方形,腹斜收,體略呈漏斗狀,器蓋與器身形制、大小、紋飾完全相同,腹兩側有一對環狀耳。蓋緣四邊中間各有一個小牛首,牛首吻部下垂,扣合時以納底,使器蓋與器身不能移動。
“伯公父瑚”整器造型精美,設計精巧,紋飾簡潔大方。其蓋與器同銘,均為61字,記載伯公父擇吉金,盛放稻粱,用召事辟王,以及諸考諸兄,以祈長壽多福之意。相關專家均認為“公式”即為“瑚”,故其名曰“伯公父瑚”。這件伯公父瑚在西周青銅器中頗為罕見,是伯公銅器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伯公父銅器不斷出於周原,說明伯公父是西周晚期居於周原的王臣。
周原是周人的發祥地,核心區域就在今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交界處。有“晚清四大國寶”之稱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都出自周原。從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遷居於此,至平王東遷,這裡就是高級貴族居址和墓葬密集分佈的區域。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周原一帶出土了大量的西周青銅重器,數量遠遠超過西周名義上的京都所在地豐鎬遺址。青銅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周王朝禮樂制度的載體,能夠集中反映其經濟、文化、思想和藝術成就。以周原為核心的整個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重器多、銘文多、器型種類多的特徵,是認識西周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讀者從周原博物館藏的以上兩件西周青銅器中,可見這些器物工藝複雜、造型奇特、紋飾華麗、銘文豐富,代表了西周青銅鑄造技藝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