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祖師賓頭盧現身晚明瓷畫(1張圖片)
  • 17年6月23日 11:4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如圖所示是一幅少見的晚明瓷畫。畫中佇立著一位光頭和尚,身披及地袈裟,左手拄杖,右手在整理一道特別長的眉毛。這個和尚是誰?想必見到此圖的愛好者,心裡都會升起好奇的疑問。筆者認為,他應該是賓頭盧。 

  賓頭盧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弟子之一。據佛經說,釋迦牟尼涅槃前,曾囑咐四位弟子留在世間傳播佛法,直到彌勒佛出世。賓頭盧就是這四位弟子之一。後來佛教信徒將這些得道後未入涅槃,仍在世間弘揚佛法的人稱為“羅漢”,所以賓頭盧也是羅漢之一。 

  賓頭盧的形象是怎樣的呢?佛教典籍上一般說他具有白頭長眉之相。如《付法藏因緣經》說,賓頭盧“尊者眉發秀白,身體相好,如辟支佛。”當代高僧宣化上人不知依據什麼,對賓頭盧曾作這樣的描述:“童顏鶴髮,眉毛拖地;不甘寂寞,常作遊戲。”可見,眉毛特別長是賓頭盧的顯著特徵,而該瓷片上的和尚正有著如此長眉,這是將他認定為賓頭盧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佛教內部,羅漢的地位在佛、菩薩之下,屬第三等級。雖然羅漢也受到信徒的尊敬,但一般不是崇拜的主尊。那麼,這幅瓷畫上,為什麼會畫賓頭盧呢?據查考,這可能與晚明屠隆編的一部名為《曇花記》的戲劇有關。 

  屠隆(1544—1605)是浙江鄞縣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萬曆五年中進士,曾任禮部主事等官職。萬曆十二年因被人參劾丟官回鄉,從此熱衷於文學創作。《曇花記》是屠隆在萬曆二十六年完成的一部傳奇劇,在當時一經演出,“大行於世”。 

  屠隆對儒、釋、道三教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且認為三教有內在相通之理,因而他寫的劇本充滿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曇花記》就是一個典型。這部劇共有五十五出,講的是唐代名將木清泰功成名就後,辭家訪道的故事。劇中講到,佛教的“西天祖師賓頭盧”和道教的“蓬萊仙客山玄卿”見木清泰有出世之想,就趕來度化他。一番交往之後,木清泰拜賓頭盧、山玄卿為師,三人結伴同游。他們“上游天堂,下觀地府,東泛蓬萊,西歸淨土”,一路交流儒、釋、道三教思想。最後,木清泰修成正果,皈依佛門,並回到家鄉,點化妻妾,經阿彌陀佛安排,舉家前往西方淨土。全劇的尾聲是:“往西方,只片餉。永脫死生流浪,萬古英雄作話揚。” 

  《曇花記》通過木清泰、賓頭盧、山玄卿三人同行遊歷的故事,展示三教的思想特色,雖然講了許多儒、釋、道三教同源之理,但最後認定佛門才是人生的最好歸宿。不光是木清泰棄儒歸佛,就是山玄卿最終竟“亦當捨離仙道,回向西方”,皈依了佛門。所以,在屠隆的觀念裡,三教之間仍有主次之分。而他在《曇花記》中塑造的“西天祖師賓頭盧”形象,自然成了引導凡人向佛的最佳導師。 

  隨著《曇花記》演出的大熱,“西天祖師賓頭盧”在民間的聲望大增,這就為瓷畫創作中出現賓頭盧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輿論氛圍。雖然當時社會上流行“三教合一”的觀念,但免不了的是部分佛教徒在心中暗暗地以“西天祖師賓頭盧”為榮,千方百計地要突出賓頭盧的形象來壓儒、道一頭。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間日用瓷器上創作自由的瓷畫就成了表現賓頭盧的絕好載體。 

  回過頭來再看這幅瓷畫中的人物形象,畫師老到的筆墨,刻意強調人物的“童顏”“長眉拖地”等特徵,顯然在暗示他的身份正是賓頭盧。而這樣的形象,很有可能就是戲劇《曇花記》中賓頭盧的扮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