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西周早期蠶紋方鼎
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一批西周青銅器,它們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前輩文物工作者徵集的。這是一批珍貴的文物,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難得的資料。現選9件介紹如下。
通高23厘米,口長18.3厘米,寬14.5厘米。西安市長安區花園村出土。長方體,長方形口,雙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腹部四周稜角與每面中各有一扉稜,大面上層鑄4只“S”形蠶紋,雲雷紋地,蠶紋下飾勾連紋,其餘部分飾乳釘;小面上部施兩蠶紋,下飾乳丁。四柱足上粗下細,飾獸面紋。腹內壁鑄銘文5行29字與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豐京,王賜□□進金,肆奉對揚王休,用作父辛寶□。”此鼎時代為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鳳鳥紋方座簋
通高25.5厘米,座邊長21.6厘米,口徑21.6厘米。西安市長安區花園村出土。敞口束頸,鼓腹,圈足,下連方座,腹兩側設鳳鳥形耳。口沿下飾4隻鳳鳥紋圍繞一周,其間飾浮雕獸面;腹部4隻鳳鳥佈滿,以扉稜相間,圈足飾變形竊曲紋;方座四面各飾鳳鳥6只圍繞一周,中間長方形內無紋飾。通體以雲雷紋作地,形成三層紋飾。整體以鳳鳥紋為主,形態略有差異,其圓目,尖喙,高冠,長尾,或昂首或回首,生動活潑。內底有銘文3行18字:“唯九月,□叔從王員征楚荊,在成周□作寶簋。”西周早期器。
西周晚期吳王姬鼎
高51.5厘米,耳高11厘米,足高22厘米,口徑45厘米。西安市南郊灃鎬遺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兩道弦紋,其間飾一周竊曲紋。內腹有銘文3行20字:“吳王姬乍(作)南宮史叔□(飼)鼎,其萬年子子孫孫寶用。”其造型與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銅鼎相似,應是西周晚期之物。該鼎是在“文革”期間出土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見到,生產隊得知為珍貴文物,應屬國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員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西周晚期環帶紋鼎
高37.8厘米,口徑34.5厘米。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一座西周墓葬。寬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獸蹄足。口沿下有6道扉稜,其間飾竊曲紋一周,腹部飾環帶紋。內腹部鑄有族徽與文字“□”“冊”。
該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該件最大,應屬列鼎。對列鼎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張懋先生對此鼎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與文字稱其為“寧戈鼎”。通過對寧戈方壺、梁其壺、史頌鼎和鼎的綜合研究,其具體時代為西周宣王時期。
西周衛簋
高31.5厘米,口徑21.5厘米。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頸,鼓腹,獸耳,圈足,下連方座。蓋、口下、腹與方座均飾饕餮紋。饕餮如牛面,形象兇猛,眉、眼、鼻突出,雲雷地。蓋與腹內底有銘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於康宮,榮白右衛內即位,王曾令衛,易赫市攸勒。衛敢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文且考寶尊簋,衛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西周晚期叔父鼎
高46厘米,足高18.5厘米,口徑46.6厘米。西安市灃鎬遺址出土。敞口,方折沿,立耳,孤腹,圜底,蹄足。口沿下施兩道弦紋。內腹壁有銘文5行25字:“佳(唯)十又一月既死霸乙酉,叔□父乍(作)寶鼎,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後鑄有族徽。銘文字體嚴謹,圓轉秀美。從造型與銘文看應屬西周晚期器。
西周晚期太師小子簋
通高25厘米,最大腹徑16厘米,足徑13厘米。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出土。斂口,鼓腹,耳下有珥,圈足外撇,下設三獸足。有蓋,蓋頂有圈形握手。蓋面緣與器口沿下及圈足各有一周重環紋,余飾瓦紋。蓋與器內銘文相同,各為4行33字:“太師小子□乍(作)聯皇考室尊簋,□□眉壽康□純佑□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從銘文可知,鑄簋人是“小子□”。銘文字體圓潤,凝重,工整。從造型特點看,應屬西周晚期器。出土於窖藏。共出19件器物,計簋3件,鼎2件,鬲13件,器蓋1件。3件簋造型、紋飾相同。
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通高37.2厘米,口徑38.3厘米。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出土。折沿,弧腹,圜底,立耳,三獸蹄足。口沿下施一周重環紋與一道凸稜。外底范線明顯。內腹壁有銘文15字:“□(許)男乍(作)成姜追母媵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與該器同時出土的共有銅器5件,從造型、紋飾與同時期器物看,為西周晚期之物。
西周早期伯簋
通高15.9厘米,口徑11.2厘米,底徑14.3厘米。西安市長安區大原村出土。蓋與器為子母口,腹部下鼓,圈足外撇,雙獸首耳,垂珥,蓋頂有圓形握手。蓋與器口沿對應設浮雕獸首,兩側由勾連紋組成夔紋,其夔紋又以獸面為中心兩側對應構成饕餮紋圍繞一周。腹部設同樣紋飾,圈足上變形勾連紋組成夔紋一周。在蓋與腹內底各有銘文:“白(伯)乍(作)彝”三字。西周早期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