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傢俱的魅力之處:工藝之精與文人之美(共9張圖片)
  • 18年1月15日 13:1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明 黃花梨扶手椅

  如同歷史上其他大多數優秀工藝美術門類產生的前提一樣,明式傢俱之所以馳名中外,在於它的工藝之精和文人之美。在明朝,工匠群體和文人群體都進行了傢俱製作理論著作的編寫。如工匠們在萬曆年間增編的《魯班經匠家鏡》,並且已經有著一套成熟的傢俱形制及其造法。文人們在“冶園亭”“藏古玩”的美學實踐中,則衍生出他們的傢俱欣賞美學理論。如文震亨的《長物誌》、戈汕的《蝶幾譜》、王圻父子的《三才圖會》、李漁的《笠翁偶集》等,他們在傢俱設計與製作上的理論認識對明式傢俱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和成效。近代以來,學者們對明式傢俱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以王世襄的《明式傢俱研究》為集大成者。

  明式座椅類傢俱的形制與工藝

  座椅類是明式傢俱中最為常見的類別,其中圈椅是最能體現明式傢俱實用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座椅之一。明式圈椅本由交椅演變而來,其命名主要因其圓圈形的靠背得來,宋代時被稱為“栲栳樣”,至明代《三才圖會》中將其稱作“圓椅”(圖2)。圈椅的靠背與扶手相連,背板多作“S”形曲線,這種造型的優勢是能讓使用者在就坐時,不僅能讓肘部有支撐點,同時也能讓大臂得到一定程度的放鬆。此外,圈椅的背板曲線貼合人體脊椎的弧度,在展現韻律美的同時,也提高了人體的舒適度。

圖2 三才圖會中的圓椅

  北京藝術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清初黃花梨雕花卉紋圈椅(圖3),是較為典型的明式圈椅造型。其扶手出頭,椅圈為“五圈”,圓中帶扁。“五圈”是指圈椅的椅圈部分以五根略帶弧度的木料拼接而成,這是由於明代後期大型木料較難獲取後的常見製作方法,而此前的椅圈“三接”的造法更為多見,稱為“三圈”。換言之,“三接”的椅圈比“五接”的椅圈要少兩處榫卯結合點,因此它的每一根木料必須體量足夠大才行,而他們之間結合所用的榫卯,名為“楔丁榫”(圖4)。根據王世襄《明式傢俱研究》中的定義,楔丁榫是將兩片榫頭盡端有小舌的榫頭合掌式地接在一起,小舌入槽後要能緊緊貼合,使榫頭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口中鑿出一方孔,然後將一頭粗一頭細的楔釘釘入方孔,使得榫頭不能左右移動。明式傢俱的椅圈主要是“五圈”與“三圈”兩種做法。

圖3 圈椅

圖4 楔丁榫

  除了椅圈不可忽視,這件清初黃花梨雕花卉紋圈椅還有很多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其背板略帶弧度,背板中間是浮雕的蓮花,周圍輔以卷草圖案。其次其座面為籐制,落堂鑲嵌,座面和椅腿之間有束腰裝飾。連接座面、束腰和椅腿之間更是以極為精巧的“抱肩榫”(圖5)相連接。值得一提的是,與常見的壺門牙板形式不同的是,這件圈椅代之以八個刻有卷草紋的托角牙子。雖然同樣在結構上仍有承托重量、增強整體牢固性的作用,但開始更多地注重牙板的裝飾性。而在圈椅底部正前方的下端處有踏腳棖,棖下以素牙條為支撐,其餘左、右兩側和後側三面則為羅鍋棖連接,圈椅四腿足均為馬蹄足。

圖5 抱肩榫

  這件黃花梨雕花卉紋圈椅雖為清初之物,但其式樣為典型的明式。這裡涉及一個世人很容易出現的認識誤區,即“明式傢俱”並不是“明代傢俱”。這一點王世襄在《明式傢俱研究》一書中曾對“明式傢俱”一詞進行了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明式傢俱“不僅包括制於明代的傢俱,不論是一般雜木製的、民間日用的,還是貴重木材、精細雕刻的,皆可歸入”。而狹義的明式傢俱則“指明代至清代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傢俱。這一時期,尤其是從明代嘉靖、萬曆到清代康熙、雍正這200餘年間的製品,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質量來看,稱之為傳統傢俱的黃金時代當之無愧。”本文采用了王世襄對明式傢俱的狹義定義,北京藝術博物館藏的這件圈椅在傢俱材料、製作工藝上都完整地繼承了前朝,且具有典型的明式傢俱特點。我們很難將其與之後裝飾繁華、雍容華貴的清式傢俱歸為一類。

圖6 清早期 烏木七屏書式扶手椅

  中國的傳統坐具自漢代時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的“胡床”基礎上不斷發展,至唐宋間完全脫離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坐具也隨之演變為今天所見到的高型座椅,並逐漸定型。到明代時,座椅類傢俱已經完全成熟,其種類也發展出了很多種。除上文所提及的圈椅之外,常見的座椅類型還有靠背椅、扶手椅和交椅等。

圖7 明 黃花梨扶手椅

  扶手椅是在靠背椅的基礎上,兩側增加了扶手的一類椅子。扶手椅中常見的形式有“玫瑰椅”和“官帽椅”。“玫瑰椅”之名的由來,尚沒有見到明確的考證。在江南地區稱之為“文椅”。這種椅子的特點是體量偏小,靠背和扶手都比較矮,且兩者在高度上相差不大,同時又都與椅盤垂直。

圖8 明 黃花梨卷草紋玫瑰椅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清初黃花梨籐面玫瑰椅(圖9),寬約60、椅高86、座面高度50厘米。與上文所見的圈椅相比,顯得小巧玲瓏,頗為文雅。這件清初黃花梨籐面玫瑰椅的靠背和扶手很有特點,其靠近座面的地方做有圓形橫棖,棖下施加矮老。而靠背則用板條攢成曲邊券口牙子,牙子向下延伸,與橫棖相連。在座面下方以羅鍋棖加矮老進行支撐,在管腳棖下方配以素牙條支撐,這種方式是玫瑰椅中最為常見的樣式。不過玫瑰椅的椅腿明、清兩代略有差異,明代多見圓形,而北京藝術博物館藏玫瑰椅這種圓稜方腿則以清代居多。

圖9 玫瑰椅

  明式傢俱中玫瑰椅的傳世數量並不太多,但在文獻中可知其廣受文士階層的歡迎,尤其是在江南文人的書房陳設中更為多見。其縮小椅背與扶手高度差的做法,使得造型上別具一格。這種造型上的巧妙安排,使得玫瑰椅在靠窗擺放時,不至於讓椅背高出窗台而造成空間上的凌亂。當它與桌案類傢俱配套使用時,也不會因椅背高出桌案帶來節奏上的突兀感,避免了高椅背在整體空間陳設上難以協調的缺陷,使得座椅類傢俱能夠和諧地融合在空間效果的整體營造中去。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