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鶴龜銅熏爐(共2張圖片)
  • 15年6月15日 07:3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個西漢鶴龜銅熏爐(圖1),原名鶴龜頂銅博山爐,出土於新鄉市西關,1958年進入館藏,為國家二級文物。

圖2

  這件銅熏爐通高19.5(其中博山高7.9)、盤徑16.8厘米,重量905克,青銅材質,器物表面呈粉狀銹。造型別緻巧妙,體型輕巧,由爐蓋、台、柱、座、盤4部分組成。爐蓋呈半球狀,中間雕刻花紋鏤空,頂部有一圓形煙孔,爐台為圓形,有一突出曲形柄把。爐蓋與爐台相連接,可以向上掀起(圖2)。爐台底部有一鶴形柱,仙鶴腿部粗長,站立在龜背部,仙鶴雙翅平展,尾部後翹並有羽毛飾,尾羽略高於雙翅。底座為一龜形,龜頭部上仰,彷彿在仰視仙鶴與博山,龜四腳突出,背部飾有紋飾。底盤為淺折腹,敞口,平折沿,平底。 

  中國很早就有香薰的習慣,先民們在無意中發現香草、香木燃燒後會產生大量香氣,有驅蟲、淨化空氣的作用。伴隨著香薰文化的產生及發展,用於香薰的器具應運而生。雖然石器時代出土了一些有熏爐特徵器物,但因年代久遠未見熏燒的痕跡,缺乏確鑿的證據,未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目前確認最早的熏爐出現於西周時期,春秋戰國逐漸流行,在漢代達到了高潮。 

  漢代早期的熏爐造型樣式,我們可以從戰國時期的豆型熏爐中看到影子,絕大部分的爐型皆為爐體寬大扁平,爐蓋出煙孔較大,或呈敞開式無蓋爐,這與所用香料及焚香方式有關,中國傳統香木、香草是以明火直接焚燒草木為主,倘若出煙口小爐體深小,則就不易於香料的充分燃燒。漢代水陸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和非洲的香料湧入中原,豐富了中國本土的香薰文化。據相關史料記載,漢代中期,沉香、丁香、龍腦香、蘇合香、乳香、木香等進口香料開始成為當時熏焚的主要香料,香料品種的豐富和來源的拓展改變了熏爐的造型。由於這些進口樹脂香大多需要加熱,香氣才能慢慢散發出來,為了適應外來香料的需要,與早期的豆形熏爐相比,熏爐鏤孔變小,爐身變深,方便在下面放炭火慢慢地熏香料,受到當時人們對山巒崇拜的思想,爐蓋逐漸加高呈山形,由此奠定了熏爐的基本造型,後期熏爐的造型大多借鑒於此,少有不同者。 

  唐、宋以後,前代各種材質的熏爐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有所創新,除傳統銅質熏爐外,青瓷、玉石、琺琅等材質的熏爐多了起來,但已逐漸失去了前代簡約、渾厚的大格局,更注重精緻及觀賞性。相比青銅熏爐,這些材質在溫度上禁不起焚香的燒烤,熏爐的使用功能也在一時期發生了變化,熏爐的實用性逐漸被觀賞性所取代,熏爐成了讀書人的文玩,供奉在書桌上,與書房結合了起來,人們認為琴棋書畫之間,用熏爐焚上一炷香能使心情幽靜舒暢,成為雅文化的一種象徵,並一直沿用至今。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