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花瓷器在各個朝代青花呈色的轉變(共3張圖片)
  • 17年6月13日 19: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花瓷器在元代發展到巔峰,尤其進口鈷料呈色暈散漂亮,讓元青花瓷器遠近聞名,在中國瓷器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古代青花瓷器上不同的藍釉色調,在各個朝代青花呈色都皆有其獨特之處,在發展中青花鈷料和釉色都在轉變。新手入門青花瓷器鑒藏,需多注意各朝青花髮色上的微妙變化,經過細心觀察比較之後,同時還可增強自己對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青花料風格的了。


鈷料使用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2000年左右,據知當時在西亞便以其作藍色呈色劑。但在中國考古發掘中,曾有少量戰國(西元前475-221) 玻璃珠及玻璃器上有鈷藍燒熔的痕跡,以達呈色效果,並估計它們即有可能來自西亞,不像是中國的東西。唐代(618-907)為藍釉陶瓷的濫觴,青花瓷在此時初見雛型,至元代(1279-1368)大放異彩,更於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朝持續發展,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燒製規模最大的品種之一。而不同種類的鈷料可謂是青花髮色至為重要的關鍵所在

中國在唐朝以前一直未見有藍釉陶瓷。然而唐時絲路暢通繁榮,致使鈷料得以傳入中國,并將它用作陶瓷燒製的釉料之一,其與當時其它含鉛量高的銅綠釉及鐵褐的釉色流光溢彩,釉面佈滿細小開片,從而造就舉世聞名的三彩陶器。

宋人崇尚極簡美學,喜歡單色釉瓷器,宋代五大名窯都是單色釉瓷器,因為宋瓷釉面講究溫潤素淨,追求靜謐中體現純樸高雅,然而這使得鈷藍料在陶瓷上的發展呈現停滯。直到元代,因青花的藍與白暗合了蒙古族對蒼狼白鹿的圖騰信仰─蒼如蔚藍蒼天,白則意味純潔良善,青花自此開始廣泛興盛,並造就陶瓷史上的第一高峰。

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的青料
元代所用鈷料來自波斯,古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含鐵量高,富發散性,燒製後的青花在積釉處有鐵銹似的黑褐斑點,斑點處下凹入胎,呈色濃鬱翠豔,視覺效果極為鮮明。除此之外,蘇麻離青亦於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5)年間經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引進中國,當時在御窯廠的嚴格監督下,永、宣青花呈色幽深,如寶石藍,後朝更奉其圭皋,並有「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的美譽。

相較於進口鈷料,國產鈷料則因洪武(1368-1369)年間的數次海禁而被重視。但此鈷料含錳量高,色調淺淡,髮色也是良莠不齊。到了明朝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間,則又以江西樂平所產的平等青(或陂塘青」作為青花釉料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青的青花釉料淘煉較精,雜質量少,因而燒成之青花色調勻淡典雅,呈色穩定,並有雲遮霧障之感,如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而深受文人喜歡。江西除樂平以外,還出產一種名為石子青的青花鈷料。其髮色偏黑,多為民窯燒製青花所用。
到了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年間,來自中亞、新疆和雲南的回青因難以單獨使用,就需要跟國產的石子青進行混合,其混合比例亦有規定,同時還有上青、中青之分。若回青比例高於石子青,則其青花髮色紫豔絢麗;反之則略顯灰藍。

   

青花至明以後,在康熙(1662-1722)年間再創巔峰。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浙江紹興、金華及衢州一帶出產之浙料,加上紋飾表現手法以分水皴法繪之,因而成品髮色翠藍透亮,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