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內為何有一絲絲的線(1張圖片)
  • 19年4月1日 11: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楊小泉:《矮蓮子》 

  經常能在紫砂壺內的底部,見到一種由中心向四周呈發散狀,如太陽光芒線的泥痕,稱之為“太陽線”。 

  不論是模具壺還是手工壺,壺身成型後,壺的內壁表面都會因受力不均而出現凹凸不平,或毛毛躁躁,為使內表面光滑平整,陶手們必定會使用工具去進行整理,此操作常被稱為“推牆刮底”,使用的多為竹製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劃過,最終形成了“太陽線”。 

  所以有些壺友說能通過內部“太陽線”來判定全手、半手,這是不準確的。

  什麼是“推牆刮底”? 

  "推牆刮底"是從大彬時代延續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為了刮掉壺底的接片殘留的脂泥痕跡和接片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為了裝飾,或刮掉內壺壁上不均勻的收縮紋,但刮底往往是不可能刮的很乾淨,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則用力過度會將身筒頂的變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就好。 

  全手工制一把壺,使用的工具真會上百種嗎? 一般的一把光器壺,製成大概需三四天。如果只用五六十樣工具,也能做出來,但是做不出使用上百種工具的那個“味道”徐漢棠做一把“掇只”壺,連圖章在內,使用的工具多達118件。 

  像“轉盤”,要分大小,壺身用大轉盤,壺蓋用小轉盤。像“勒子”,壺肩用一種,壺肚用—種,壺底用一種,轉折的地方也要專門用一種。“篦子”、“明針”等也是這樣,每一處線條都有對應的工具。同一個壺,做的過程中乾濕度有變化,壺身會收縮,線條變了,用的工具也要變。工具都是自己做的,需要什麼就做什麼。如果馬馬虎虎的話,細節的地方就表現不出來了,對藝人來說是個大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