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陳鼎和」款紫砂方壺(共2張圖片)
  • 16年3月31日 01: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宜興紫砂興起於明代中期,在此後的500年時間裡,一直備受文人的青睞。作為陶藝的一個重要門類,紫砂與茶文化相伴而生,又與“詩、書、畫、印”巧妙結合,使之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介紹一件民國時期的“陳鼎和陶器廠”款紫砂方壺。

圖2

  這件紫砂方壺(圖1),通高11.1厘米,外口沿寬7.9厘米,方口,附圓鈕方蓋,子母口扣合。溜肩,鼓腹,腹部一面刻山林村舍圖,另一面刻“潤我喉,伴我讀,巖如作”幾字。壺身前置壺流,後置曲柄。腹下承四隻方形小足,底部鈐有“陳鼎和陶器廠”六字篆書印章款。整個壺形古樸典雅,胎體厚重,圓潤,所刻圖案隨性而為,流露著文人高雅的意趣。 

  宜興古稱“陽羨”,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清乾隆時期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宜興金沙寺僧從制缸甕者處習得陶藝,並加以改進,始造茗壺。明正德年間,一位名叫供春的書僮跟隨主人吳頤山讀書於金沙寺中,閒暇之時訪寺中老僧,學得制茗壺的技藝,後成為宜興紫砂第一位名家。此後,又出現了歐子明、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陳鳴遠等諸多紫砂制陶名家。從而使宜興紫砂陶藝不斷傳承發展,並名揚全國。 

  清代中後期開始,文人與紫砂藝人的交往更加緊密,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陳鴻壽(1768—1822,號曼生,書法、篆刻名家,曾任江蘇溧陽知縣)。或因溧陽縣與宜興縣毗鄰之便利,陳鴻壽與宜興紫砂藝人們的交往頗深,其設計了大批紫砂壺式,世人稱為“曼生壺”“曼生十八式”。在陳曼生等文人的參與、倡導下,逐步將“造型、文學、繪畫、書法、篆刻”等融入紫砂藝術。這樣的風格一直影響到民國時期甚至現當代紫砂壺的創作。如本文介紹的這件民國時期的“陳鼎和”款紫砂方壺,壺身有繪畫、書法,壺底有篆刻,“潤我喉,伴我讀”雖僅有六字,卻也簡明扼要地道出紫砂壺的功用以及與文人親密的關係,也能從中看到文人的影子。 

  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宜興等地的實業家開設了一批專營紫砂陶器的公司、商店,如1909年《圖畫日報》第十五號上曾登出《上海著名商場——陽羨宜今齋窯業公司》的介紹,並附有繪圖(圖2),可窺當時公司規模之一斑。“陳鼎和陶器廠”也是民國時期江蘇宜興一家生產紫砂器的著名公司,創立於民國五年(1916),經理人是陳元明,在上海、宜興各設分店。該公司紫砂製品見有茗壺、茶杯、暖酒杯、花瓶、筆洗等。當時,紫砂制陶藝人們大多會受雇於各大紫砂商號,紫砂藝人們製造出的茗壺會拿到商號中銷售。而在這些紫砂作品上,往往會出現商號與藝人兩個款,比如這件紫砂方壺底部有“陳鼎和陶器廠”印章款,腹部又有“巖如作”款,巖如就是當時宜興的一位紫砂制陶藝人。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