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共6張圖片)
  • 23年4月17日 05: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國宴是國家領導人招待國家重要客人的宴會,國宴是國家領導人招待外賓,以及政府的名義外國援華人員,以及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人士的宴會。在中國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國宴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國宴的規格積極高,當然政治影響也非常大。國宴用瓷器在新中國見過之處就受到了毛主席以及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今天說說新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繼1952年建國瓷研製後,1960年初國家曾組織主要產瓷區景德鎮、醴陵、唐山、福建、廣東等地試制國宴瓷樣品,並在1960年6月4日和6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組織了兩次大型鑒定會,通過鑒定對所送樣品均不滿意,要求繼續試制。1961年2月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根據當時國情決定各送樣地區延緩國宴瓷的研製。1963年國內經濟形勢迅速好轉,國慶節時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五千人的大型國宴,原有國宴瓷損壞不少,只得臨時從北京各大賓館、飯店借用,暴露了瓷器規格不一、雜亂無章不夠用的問題,此事還驚動了幾位副總理的關注。

由於湖南醴陵一直未間斷國宴瓷試制,加之人民大會堂主席台一直使用由醴陵生產的蝴蝶蘭勝利杯,就決定由醴陵負責國宴瓷設計生產,其他產瓷區也將歷年設計上送的樣品一一陳列供醴陵參考。1963年11月7日—8日,人民大會堂邀請在京著名美術家田世光(工藝畫家)、周令釗(裝飾畫家)、雷圭元(中國工藝美院院長)、梅健鷹(中工美教授)、張正宇(舞台設計家)、張鍔(北京美術館副館長)、吳鏡汀(國畫家)、楊亞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美術專家)及湖南省美協主席張一尊、副主席陳白一、湖南省工藝美術家李昌鄂等進行兩天鑒定。11月10日又邀請湖南在京領導張際春、曾三、袁任遠、曹瑛和湖南省委書記張孟旭、文教辦主任黃濱等進行鑒定,大會堂廚師、服務員、工作人員和北京飯店的廚師也參與鑒定並提了許多建議,最後選定國宴餐具、便宴餐具及茶具、煙具等54個規格品種35種裝飾花面,集中全國各產瓷區送樣的優點,其中絕大多數裝飾花面選擇醴陵設計。

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推薦了編號139的青花纏枝牡丹紋圖案作為國宴餐具圖飾,此花面原系景德鎮在「建國瓷」設計生產時由祝大年、施於人、高莊等設計的青花纏枝牡丹紋圖案,當時編號139,此次生產國宴瓷決定改原青花為醴陵獨創的釉下海藍色。1963年11月醴陵陶研所50餘人到藝術瓷廠參加國宴瓷研製,經過四十天奮戰,完成了54個品種修改定型試制任務。1964年1月將所有品種配套成620件再次送人民大會堂審查鑒定,1月9日通過了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組織的最後審查,1月10日經李富春副總理批准,國家經委向湖南省經委下達了《為慶祝國慶15週年,要求湖南醴陵瓷器公司製作國宴餐具、茶具12萬件》的正式文件。隨即,人民大會堂管理處處長董俊峰與藝術瓷廠(即群力瓷廠)副廠長吳錚簽訂了正式生產協議。從此藝術瓷廠開展了國宴瓷生產的大會戰。在醴陵瓷器公司統一安排下,集中了優秀制瓷技術人員68人,生產工人388人,其中成型152人(注漿14人,手工拉坯92人,機械旋坯46人),釉下彩繪工人165人,其他工種熟練工人71人,幾乎囊括了醴陵全部制瓷精英。湖南省輕工廳還抽調4名專業工藝美術設計人員參與國宴瓷花面設計,使花面設計人員總數達30人。共設計出56個花面,經層層篩選最後選中16個花面作為國宴瓷裝飾圖案。

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親自派車送陶研所所長李維善率技術人員赴懷化雪峰山考察,並運回世界上最好的制瓷原料大球泥。瓷土配方技術人員在原「三館瓷」配方中加入大球泥,經多次試驗,成功篩選出359號、371號兩種坯料配方和與之相配的187號釉料配方,保證了這批瓷器燒成後胎質達到「白如玉、堅如鐵、薄如紙、聲如罄」的最高境界。陶研所陶梅春、李佑安等研製低溫無鉛色口釉獲得成功並首用於國宴瓷的生產,使國宴瓷在安全無鉛毒下口感更舒適。國宴瓷的生產者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終於在1964年8月底完成了國宴瓷生產任務。計有9大類、54個不同規格、16個不同花面裝飾,計178367件,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生產任務。

1964年是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被使花面設計人員總數達30人。共設計出56個花面,經層層篩選最後選中16個花面作為國宴瓷裝飾圖案。1964年是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被國家採用國宴瓷最多的一年。國宴瓷的生產不僅是湖南醴陵最大的任務,也是國內從未有過的國家用瓷大批量生產。人民大會堂管理處董俊峰處長和藝術家楊亞人同志親自到國宴瓷生產地查看並指導國宴瓷生產情況。據《群力瓷廠志》記載:1964年1月15日,人民大會堂管理處馬振峰和湖南醴陵瓷器公司吳錚在北京就生產人民大會堂國宴餐具在協議書上簽字,即8大項目、44種,總數量為165350件,金額194440元。與後面實際交貨數不同。據筆者考證,這兩者並不矛盾,一個是實際完成交貨數,另一個是協議數。按當時的國情,協議數是必須完成的國家任務底線,而實際交貨數是可以突破並還會受到國家表彰鼓勵的行為。據當時具體指導此項工作的醴陵陶研所所長李維善統計表明:當年8月醴陵完成任務實際交貨數為178367件,分別是:

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1)6000人宴會準備的國宴餐具18個規格,釉下海藍色纏 枝牡丹紋(即139花面)裝飾,計104255件。

(2)便宴餐具18個規格(16個與國宴品種同),釉下深藍色邊花圖案裝飾,共6917件。

(3)高級便飯餐具17個規格(6個與國宴同),釉下深藍色邊花圖案裝飾,共計490件。

(4)茶具4種12個規格,分別為釉下竹子、蘭草、松樹、荷花、牡丹、梅花、楓葉、菖蘭八種花面裝飾,共52585件。

(5)勝利杯帶托2個規格,分別為釉下竹子、松樹、蝴蝶花、楓葉四種花面裝飾,共計4000件。

(6)煙灰缸5種,共計3470件。

(7)長四方形煙盤1種400件。

(8)扣碗(藍邊)1種6000件。

(9)糖缸、奶罐各一種250件。

以上九大類,54個不同規格、16個不同花面裝飾,計178367件。

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參加國宴瓷試制和生產的主要負責人員和主要工程技術人員有:陶瓷研究所所長李維善,藝術瓷廠廠長巢豐鑫、副廠長吳錚、劉紹才負責管理和組織。陶瓷研究所羅正順、鄒高玉、李維善、張復森、李萬香、姚道德負責原配方研製;藝術瓷廠工程師梁六奎、技術科科長劉金堯負責生產成型工藝,還有陶瓷研究所梁明仁,藝術瓷廠韓建國、李雪欽、梁雪棠、楊海明等分別負責成型刁削、旋坯、注漿、制模等各種工作。

瓷器公司技術科燒成工程師王盛開負責燒成工藝。

陶瓷研究所工程師林家湖、設計人員鄧文科,藝術瓷廠設計人員丁華漢、唐漢初負責花面設計和釉下顏料調配。前後參加國宴瓷花面設計和顏色調配的還有陶瓷研究所的吳壽祺、李丕雄、熊聲貴、鄧景淵、王德和、佘華、羅修玉、溫月斌;藝術瓷廠李小年、曾學福、張際雲、吳景林、易炳萱、劉繼純;國光瓷廠工程師湯清海;長沙工美設計師李昌鄂等。

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陶瓷研究所李丕雄、劉聲遠、彭宣楊等承擔了釉下貼花紙的研究和國宴瓷需要的大小批量貼花紙的生產。陶瓷研究所李建升、王億成、陶梅春、彭榮華、李躍安、周發桂、李仁義等承擔了全部釉下顏料和色口釉的研製與生產。佘華、羅修玉、溫月斌;藝術瓷廠李小年、曾學福、張際雲、吳景林、易炳萱、劉繼純;國光瓷廠工程師湯清海;長沙工美設計師李昌鄂等。

陶瓷研究所李丕雄、劉聲遠、彭宣楊等承擔了釉下貼花紙的研究和國宴瓷需要的大小批量貼花紙的生產。

陶瓷研究所李建升、王億成、陶梅春、彭榮華、李躍安、周發桂、李仁義等承擔了全部釉下顏料和色口釉的研製與生產。

藝術瓷廠楊大均、徐能文承擔了釉下顏料統一配色及管理。

此次國宴瓷雖器型、花面不同,但統一採用「湖南醴陵」方章款,不僅數量、器型多,花面裝飾簡潔明快,色彩優美,而且胎質潔白如玉,深受中央國家機關青睞。不少單位和有涉外接待任務的賓館飯店紛紛赴醴陵訂購瓷器,中央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及家庭也是這批國宴瓷和隨後二十多年間醴陵為人民大會堂補送的國宴瓷的使用者。以139花面國宴瓷為例,此類國宴瓷曾被毛主席選用,作為他的生活瓷,韶山毛澤東遺物館中還藏有不同時期這種紋飾的餐具20餘件。毛主席70歲生日宴請陳永貴、董家耕、邢燕子時使用的是醴陵生產的釉下藍彩139餐具。周總理宴請外賓時也常使用醴陵生產的釉下藍彩139餐具。原國家主席楊尚昆也使用醴陵生產的釉下藍彩139勝利杯。1988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同志使用釉下藍彩139煙灰缸。

湖南醴陵國宴瓷的誕生始末

繼醴陵1964年生產第一批國宴瓷後,幾乎每年都要為人民大會堂生產國宴瓷以彌補耗損,這些歷年補送的國宴瓷我們稱之為國宴補充瓷,與首批國宴瓷相比瓷質較接近,都採用大球泥配方,只是底款根據時間不同而變化,「文革」中採用「環球款」,上世紀70年代初改用「中國醴陵」,80年代初用「醴陵群力」方款,80年代中期用棕色雙鳳款,90年代以後用帶註冊商標標誌的藍色雙鳳底款。從80年代中後期始,大球泥開採殆盡,國宴瓷坯料配方也作相應調整,瓷質較以前差距逐漸加大,到上世紀末普遍採用廣東潮州泥配方,瓷質白度和透明度改進很大,但潤澤度和玉質感卻無法與原國宴瓷相比。國宴瓷花面從設計至今已近五十年,有些仍被人民大會堂採用,人民大會堂主席台用的勝利杯器型和花面至今仍是原醴陵生產國宴瓷時設計的,仍由湖南醴陵生產供給,也仍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使用。國宴瓷特別是早期國宴瓷已成為新中國陶瓷收藏新寵。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