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歙硯始於唐,產於安徽省歙縣(古歙州),因地得名。據宋洪景伯《歙硯譜》記載,唐開元年間,歙硯就名聞天下。南唐後主李煜更將歙硯譽為“天下冠”,歙硯身價從此扶搖直上。
宋代從景?右年間起,相繼進行了幾次規模較大的硯石開採,名坑次第發現,歙石名品不斷湧現,影響越來越大。當時著名的文人學士、書畫名家如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均視歙硯為至寶,賦詩謳歌,推崇備至。
南宋以後,歙硯大肆開採,致使石盡山頹。從宋末到清初,約500多年歙石只能小規模、時斷時續地維持殘局。清弘歷皇帝喜愛文房珍品,下令大臣、官吏在徽州 “購求精硯”,因不能滿足,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下令進行開採(這是清代惟一的一次有記載的開採)。之後一直到1963年,歙石停採了近200年。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硯要少。
歙硯的名貴,除巧奪天工的雕琢藝術之外,起決定作用的是它那稀世的石質、紋理。古人評價歙石“滑不拒墨,澀不留筆”、“呵氣生雲,儲水不涸”、“扣之似金聲,撫之如柔膚”。實驗證明,歙硯硯石是前震旦紀的一套復理石建造中輕變質的板岩,千枚狀板岩,蒼黑色,以水浸之顯青色,光澤暗淡,當硯石中雲母,綠泥石稀可辨時,顯珍珠樣光澤,平均比重為2.9,大於世界各地所產的板岩比重,顯微硬度100-400Kgmm-2,相當於摩氏硬度3-4。歙石主要由雲母、綠泥石和石英石構成,還有少量斜長石和極少量電氣石-鋯石等,有時還有氫氧化鐵渲染於礦物顆粒間,80%以上的礦物顆粒粒徑在0.01mm左右,雲母粒徑更小。由於構成硯石的顆粒細小,硯石結構縝密,才有了“扣之似金聲,撫之如柔膚”的特點。
歙硯硯石的最大優點是易於發墨。對歙硯硯鋒掃瞄電鏡觀察和分析表明,優良的歙硯硯鋒都是曲線狀的,常見的有魚鱗狀硯鋒、花瓣狀硯鋒和折線狀硯鋒,此外還有點狀鋒。由於歙硯的硯鋒呈疊瓦狀排列,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原硯鋒雖然被不斷磨損,但新的硯鋒又會不斷地產生。即使百多年的舊歙硯,其硯鋒也如同新硯一樣,具有優良的發墨效果。
除石質外,歙硯更值得一提的可貴之處,就是硯面上的諸多紋理。歙石的紋理品類,一般根據形似而立名,大致分為羅紋、金星、豆斑、刷絲等多種。羅紋類中又分:粗羅紋、細羅紋、暗細羅紋、角浪等;金星類有雲霧金星、雨點金星、魚子金星、芝麻金星、大金星、小金星、金暈、金花等數十種;眉子類有長眉子、短眉子、闊眉子、簇眉子、鱔肚眉子、金星眉子、雁湖眉子等數十種。歙硯的紋色以蒼黑色居多(又稱蒼青色),此外還有透綠、青碧、青綠、紫紅等色。
鑒定硯之優劣,標準不外乎紋理、石質、雕琢。上世紀80年代全國第二屆寶石學會年會上,很多專家認為歙硯中眉紋、金星等上品與寶石一樣具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和經濟價值。這些上品亦是稀有之石,同樣有著不可再生的特點。筆者在歙硯行業近10年,所見上等紋理的硯石數量很少。水浪金星、眉紋金星等上上佳品更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現存於歙縣老胡開文墨廠由方見塵雕刻的《嫦娥奔月》硯,其硯面上的金暈可說是千年難得一見。
硯之優點其次是上好的石質。因歙石堅潤,結構縝密,不吸水,不涸墨,一直為歷代文人所欣賞。
歙派雕琢手法,清以前多為浮雕或淺浮雕,以線條造型,強調對稱,粗獷而樸素,富於裝飾感。明代以後,受其他徽派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以精細見長,典型渾樸的風格。另外,按照石品紋理的突出特點,利用星紋,巧作安排,可謂獨具匠心。
編輯:因因
宋 雙龍爭珠歙硯 長27.8cm、寬19cm、高4.5cm。
明 水波羅紋西湖月影歙硯 長18cm、寬11.6cm、高2.7cm。
明 歙硯 長20.6cm、寬11.6cm、高3.3cm。
明 魚子紋風字歙硯 長21cm、寬13.3cm、高2.2cm。
明 魚子紋卵形歙硯 長19.5cm、寬11.2cm、高4.8cm。
宋 青琅玕換鵝歙硯 長20.1厘米、寬11.5厘米、高5.1厘米。
明 長方抄手眉子歙硯 長24.9、寬15、高9.7厘米。
明 長方抄手歙硯
明 蟬形荷葉歙硯
宋 斧形歙硯 長16.4厘米,寬13.8厘米,高3.2厘米。
宋 抄手歙硯 長16.7厘米,寬9.9厘米,高3.2厘米
宋 長方雙面歙硯 長15厘米,寬7.7厘米,高4厘米
宋 太史歙硯 長15厘米,寬7.7厘米,高4厘米
五代 箕形歙硯 長16.2厘米,寬11.8厘米,高2.6厘米
北宋 抄手歙硯
北宋 長方形雙面歙硯
北宋 雙足箕形歙硯 長19厘米,寬13.4厘米,高3.2厘米
北宋 抄手歙硯
北宋 雙面歙硯
北宋 方池帶蓋歙硯
宋 箕形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