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鎏金工藝的製作過程,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關於金汞齊的記載,最初見於東漢煉丹家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鎏金工藝的製作過程。
古代鎏金的方法大體可為五個過程。
(一) 仿“金棍”。預備一根銅棍,將前端打扁,略翹起,沾上水銀,晾乾即成“金棍”。
(二) 煞金。即溶解黃金,用水銀溶解。待金溶解後,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為稠泥狀,叫做“金泥”
(三) 抹金,即在器物上塗抹金泥。
(四) 開金。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變形的鐵絲籠中,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烤,以蒸發金泥中的水銀,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
(五) 壓光。用瑪瑙或硬度達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壓子在鍍金面反覆磨壓,把鍍金壓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幕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璜,用七塊玉石和兩枚鎏金的銅獸製成,是已發現的最早的鎏金器物。
古時鎏金除用於器物表面外,還用來給武器鍍金。(如:隋唐時宇文成都鳳翅鎏金鏜)
在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澤東主席寫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就是鎏金大字。(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11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為“鎦金”)
以上就是關於“鎏金工藝的製作過程”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