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沉銀出水文物最新考古發現
  • 22年10月23日 10:1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張獻忠沉銀文物是中國傳說中的、記載的幾處皇家藏寶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機構科學發掘出的寶藏;這是文物保護部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四川岷江江口沉銀遺址地處幾公里長、開放式的岷江河道,分佈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文物考古單位在岷江河道內圍堰抽水,將發掘環境從水下變成了陸地。考古人員從「陸地」向下發掘約5米,露出了長達數百米的堅硬河床,起伏的褐紅色河床狀似靜止的「怒濤」,文物就散佈在「怒濤」凹槽中的鵝卵石和河沙之間,文物堆積層約有2米厚。

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銀錠,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國寶級文物、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據介紹,僅帶銘文銀錠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餘府、州、縣。張獻忠沉銀考古發現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種類之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展開了一幅中國明朝晚期的社會歷史畫卷。

張獻忠「江口沉銀」  三大謎題或將被解開

1金銀財寶為何沉入彭山江口?

巴蜀文化專家、《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說,歷史上關於張獻忠沉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張獻忠故意將寶藏埋藏在江底,以掩人耳目。二說其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戰敗,船隻所載寶物沉入江底。

袁庭棟說,張獻忠作為流寇,一路殺燒搶掠,並靠沿路所奪,作為後勤儲備,因此將財寶主動埋入江中,可能性不大。

袁庭棟認為,張獻忠戰敗後,財寶落入江中一說更為可信。「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區最大的渡口,也是歷代水戰主要戰場,最後一次水戰,就是張獻忠大戰楊展。」

2沉入江中寶物到底有多少?

據《蜀碧》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相傳1646年,張獻忠的部將劉進像吳三桂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了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被楊展大敗,千船金銀也在爭戰中沉入江底。

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主任楊林認為,千艘金銀比較誇張,實際可能沒有這麼多。「幾艘是有可能的,但也是海量的,個人比較肯定的是,還在江裡的寶物,肯定比已經出土的多。」

3搶救性發掘能挖出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認為,「沉銀」遠不止財富意義。「從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銀』實物來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社會層面。」毛佩琦說,「沉銀」面目的揭開,有助於瞭解張獻忠的行軍路線、征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係,乃至從一個側面反映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張獻忠對於四川,有深遠的影響。」四川大學教授、四川民俗學會會長江玉祥認為,相比於文物價值,彭山江口搶救性發掘,對於四川歷史的重要意義,同樣不言而喻。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