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中的「柳」(共2張圖片)
  • 15年7月2日 05: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馬遠《山徑春行圖》

  宋代畫家馬遠《山徑春行圖》(圖1),是一幅春意盎然的山水圖,春天的江南,雲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於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鳴唱。文士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撚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裡。宋代理學家程頤筆“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躍然紙上。馬遠的山水畫多簡括而清潤,這幅畫巧心的佈局、豐富的線條,以及如輕煙熏染般的淡墨,卻將春山的潤澤,與浸淫於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態表露無遺。畫家用了很多筆墨去描繪左側的柳樹,並在畫面右側留下大片空白,加之此圖尺幅較小,如果處理不好,極易空洞無物。由於畫家水準極高,所以在巧妙經營、以虛寫實之後,又使得畫面充盈豐滿。

圖2 李鱔《柳溏雙鴨圖》

  因為“柳”是“留”的諧音,所以古代產生了“折柳送別”的習俗,離別時通過贈柳,來表達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白居易有“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的詩句。當然,由於柳樹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王維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吟誦,杜牧有“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的詩句。 

  柳樹也是春天的象徵,它為春天帶來了熱鬧和詩意,古代詩人們以吟誦柳樹來讚美春天。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早春二月的柳樹,就像一個婀娜的美女,在春風中,搖擺著細柔修長的枝條。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春天。“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花盛開時節,細雨濛濛,衣衫漸沾漸濕,雜著杏花的芬芳;楊柳吐青,天氣轉暖,春風拂面,醉人宜人,伴著楊柳的清香。剪剪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裡,何等愜意。 

  清代畫家李鱔的《柳溏雙鴨圖》(圖2),描繪的是春天裡柳條飄拂,鴨子嬉戲的情景。李鱔擅畫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畫風始變,轉入粗筆寫意,揮灑潑辣,氣勢充沛,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影響。此畫用筆酣暢淋漓,造型整體誇張,佈局大氣簡潔,柳條下垂飄揚,用筆尤為疏朗酣暢,造型奇特,似龍舞九天。墨之濃淡相宜相輔,以雙鉤縱筆勾出柳干。雙鴨雌雄相呼,共沐春光。柳樹用濃墨點苔,白粉點花,極富情趣。畫面簡潔有序,構圖大氣豪放,筆勢勁健自由,情趣天成,江湖之思,躍然紙素之間。從構思到筆墨都反映了作者在繪畫創作的精湛藝術水準。有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的詩意:“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