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共4張圖片)
  • 22年7月4日 03: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19世紀60年代上海始有的古玩店舖,彙集於老城廂與法租界相鄰新、老北門一帶及英租界五馬路一帶。其中,五馬路(今廣東路)古玩街在當時全國古玩業久負盛名。至20世紀20年代,這裡古玩店有18家,古玩地攤100餘家;30年代中期時古玩店舖達210家左右。五馬路成為全市最熱鬧的古玩市集,是上海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的縮影,與北京琉璃廠形成一南一北兩大古玩名街。

民國時期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

江南戊戌光緒元寶七錢二分珍珠龍 NGC MS 65,價格USD 418250美元

古玩非一般消費品,它的價格隨本身的稀有程度、買主的喜好以及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的供求關係而變。只要有收藏者喜歡,願意出高價購買,它就從收破爛的手裡轉至賣舊貨的地攤上,又移到古玩號的櫃檯裡,再經手一個或幾個更大的古玩商,最後到達國內或者國外的收藏家或博物館。經過若干年,這件古玩或許因故又流入市場,重見天日,身價則今非昔比,一路攀升更高峰。因此,古玩店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

從民國時期全國幾個主要城市的古玩業的發展中得以窺見一二。

北京和上海,作為當時中國兩個最重要的城市尤其是上海,經濟空前繁榮,所以在古玩收藏交易市場領域,它們成為南北兩大文物集散中心。

1843年,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了包括上海在內東南沿海五個通商口岸,使我國東南沿海門戶洞開。至19世紀末,已形成對外開放的格局。公共租界(19世紀末英租界與美租界合併成為公共租界)、法租界與租借外的華界構成三方割據的局面。上海作為國內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也因國內外資本投入和人口激增而變得極其繁榮,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是聞名的國際大都市,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雜糅著中西方文化的大熔爐。

當時國內沒有一個城市像上海這樣具有濃厚的資本主義特色,整個城市形象常被概括為「十里洋場」。正是這樣一個既不像中國也不像外國的洋場,融匯了東西方文化,具備了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才使得生長在其中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有著特異的興衰過程。
上海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發軔於清咸豐年間,經歷最初的萌芽,進入民國時期已初具規模。

1912年至1949年,古玩收藏交易市場主要分佈於老縣城、法租界、公共租界,其中,公共租界的中央和西區(清末英租界)是從業者最集中的區間,且從整個民國時期看尤其在1937年抗戰爆發後,古玩業逐漸從老縣城向租界轉移。

清末開始,上海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大概於1921年至1936年進入鼎盛輝煌,1937年抗戰開始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經歷了一段畸形繁榮,之後歸復平穩,而1945年後由於國民政府幾易貨幣制度,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古玩經營也急速下轉。而且政府制定不合理的外匯牌價,致古玩出口大受打擊,古玩商希望再度振興市場的希望成為泡影。

禹貢古玩號的葉叔重、雪耕齋的張雪庚、福源齋的戴福葆和珊瑚林古物流通處的洪玉琳是上海古玩業「四大金剛」之說的四位實力較強的古玩商。之所以稱他們為「金剛」,是與解放初他們涉及的文物走私案有關,也可能因為他們先後都與當時最大的文物出口公司盧吳公司有密切的聯繫。另外,財力上比「四大金剛」更為雄厚者還有金從怡的金才古玩店。從獨資的角度講,金才記曾是上海第一大古玩店,並與北京彬記(岳彬)齊名,聞名海內外。

19世紀60年代上海始有的古玩店舖,彙集於老城廂與法租界相鄰新、老北門一帶及英租界五馬路一帶。其中,五馬路(今廣東路)古玩街在當時全國古玩業久負盛名。至20世紀20年代,這裡古玩店有18家,古玩地攤100餘家;30年代中期時古玩店舖達210家左右。五馬路成為全市最熱鬧的古玩市集,是上海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的縮影,與北京琉璃廠形成一南一北兩大古玩名街。

民國時期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

清代咸豐寶源鎮庫 極美品,價格RMB 2530000元

琉璃廠:”九市精華萃一衢”

說起北京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當屬琉璃廠最具代表性。幾百年的文化沉澱造就了琉璃廠古玩行業的良好傳統,即凡是大的古玩商往往具有文人學識,絕不僅是一介商人。1911年至1927年是北京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的「黃金時代」,琉璃廠的古玩鋪迎來送往、異常熱鬧。1927年以後,因政府南遷,內、外戰爭不斷,北京古玩收藏交易市場逐漸走向蕭條。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市場比較蕭瑟。直至1945年長春偽宮東北貨散出為北京古玩行帶來短暫繁榮,然而隨著經濟通貨膨脹、內戰興起迅即走向下坡。

琉璃廠文化街原名「海王村」,最早是遼代城郊的一個窮僻小村。元代定都北京後,開始在這裡設窯燒製皇宮用的琉璃瓦,因此而得名。自清朝中葉起,琉璃廠逐漸地熱鬧起來,每逢科舉會試,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在這裡。於是,商人小販開始在這裡開舖設攤,當時以書鋪為最,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等次之。

舊時還沒有今日圖書館之說,所以文人所需的圖書資料,只得來琉璃廠尋找。外地來京應試的文人舉子也常來這裡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書籍,於是琉璃廠儼然已成為京都的文化中心。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上開館修訂「四庫全書」以來,琉璃廠文化街更顯得繁榮。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廠甸」市場,加之康熙年間開始形成的「廟市」,使整個琉璃廠文化街熱鬧非凡。

關於當時的盛況,清人勞之辨在《琉璃廠行》一詩中繪曰:「正陽門外鬧元宵,金犢花聰意氣驕。十里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虹橋。繁華更數琉璃廠,五色雲中黃赤鑲」。這種景象歷久不衰,到民國期間更是名人雅士消遣「尋寶」之地。魯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間就曾四百餘次光顧琉璃廠。

因宣武門外多文人墨客居住,遂發展成文化集市,此後琉璃廠作為古書文物的交易場所,日益繁榮延續至今,建國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對這條街進行了翻修。這次翻建屬第一期工程,地處南新華街中段東西各五百米(即東、西琉璃廠),改建面積為三萬四千平方米,安置了五十四個老字號商店。

其中有中外馳名的「榮寶齋」;我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有國家特許,全國獨家經營超年代古舊文物的「悅雅堂」;經營歷代和現代知名書畫家作品及緙絲刺繡、團扇折扇的「寶古齋」、「墨緣閣」、「虹光閣」;經營金石錦瓷、景泰藍製品及竹木牙雕等器物的「韻古齋」、「萃珍齋」;藏有歷代碑刻拓本、拓片、不同時期的紙墨筆硯和名人篆刻的各種印章的「慶雲堂」、「觀復齋」等等,都在這裡佔有著重要的營業位置。

民國時期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

西周「伯作寶彝」三足鼎,價格RMB 2300000元

天津

民國初年,天津的古玩鋪都集中於估衣街、鍋店街、北門裡及東馬路一帶,約有七、八十戶,這與許多富商大戶聚居那裡有關。
中等古玩鋪多開設於東馬路一帶,小古玩店多在南馬路、北門西等地。1917年,曾任天津海關道的蔡紹基出資在天津日租界宮島街與明石街(今鞍山道與山西路)交口處創辦遊藝場「大羅天」,居住在租界內的晚清遺老、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多來此遊玩消閒。

秋、冬兩季,大羅天遊人稀少,珍昌泰古玩店經理提議春節後在此辦古玩展覽會。不久,軍閥政客、民國新貴及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大羅天作為古玩收藏交易市場逐漸固定下來。另外,1924年至1928年座落在法租界的勸業場、天祥市場和泰康商場先後開業,均開設有古玩店。「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因在日租界演習,故常戒嚴阻絕交通,於是大羅天的古玩店陸續搬進上述法租界三大商場。

與上海相似,天津的租界裡聚集著大批靠變賣古玩珍寶度日的前清遺老,還有附庸風雅的北洋政府官僚政客、喜歡中國古物的外國使節等等,因此古玩業較為興旺。天津古玩收藏交易市場上曾出現兩次熱潮,皆與溥儀有關。

1925年至1932年溥儀在天津期間,因開支浩大先後多次變賣宮中帶出的珍品古玩。1945年溥儀離開偽宮後,大批故宮字畫散落在吉林通化、臨江、大栗子溝、長春及遼寧瀋陽一帶,當時稱之「東北貨」,其交易中心在京津一帶。兩次熱潮尤其是「東北貨」散出時,上海古玩商及收藏家也聞風而至,直接或間接從天津購進字畫。

南京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甚至「十朝都會」之稱,自古為長江下游的文化和重要經濟中心。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後因北洋政府建立,遷都北京。1927年北伐勝利,民國政府成立,復定都南京,成立「南京特別市」並對其做一系列規劃。

南京的古玩業也在此階段中有了較大發展,以城南夫子廟為中心集結地,規模較大的古玩商號有奇玩閣、迪華齋、沈潤生、松寶齋、集粹齋、樂古齋、羅祥記以及西園書畫社等。1937至1945年抗戰時期,古玩收藏交易市場開始從夫子廟零散擴張至新興發展起來的新街口一帶,這是基於城市中心帶的偏移而轉移的。國民政府時期南京古玩業的繁榮期,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南京作為國都地位所致,除了一般藏家,南京市場上還充斥大批民國政府官員、富豪商賈、金融財閥等等,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就是夫子廟古玩鋪的常客。

此外,還有一部分不可忽視的消費主體日本人,據《南京市交通運輸業、服務性公業及中間性公業歷史情況調查》記錄,「敵偽時,由於日本鬼子很愛我國古玩,古玩玉器店增至四十餘家,」並延續至解放前夕。南京古玩業的繁榮發展與日偽特定時期是分不開的,由於日本人對中國古玩的熱愛,除去直接掠奪,客觀上也帶動了許多投其所好的購買行為。

南京古玩業主要集中在繁華鬧市貢院街(即夫子廟地區)一帶,大、小店舖數十家。據1934年調查南京古玩店舖19家,其中前清開辦2家,其餘17家皆為民國後開業;有12家處夫子廟商業區,占63%;從業人員70人,而這其中回回有34人,近半數之多。回民對於珠寶古玩的鑒定本領在同行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得到認同的。

民國時期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

明末起義軍錢西王賞功金質 上美品,價格RMB 2380000元

西安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歷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漢、新莽、隋、唐六個統一王朝和前趙、前秦、後秦、西魏等十幾個政權在此建都,歷時1000多年,在我國各大古都之中最為長久,所以古人有「關中自古帝王州」的說法。

西安城以其悠久的文化沉澱,形成一種厚重素樸的城市文化,加之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促成文物市場一直比較活躍。亥革命以前,西安古玩收藏交易市場除輔助主體古玩收藏交易市場、位於東門、南院門、騾馬市一帶的「鬼市」(晨市)及鐘樓南、粉巷東的典當行、錢莊、銀號以外,其主體古玩收藏交易市場主要分佈在三個區域:

第一是鏈接政治中心北院陝西巡撫衙門與南院陝甘總督衙門,毗鄰西安回民古玩商主要聚居區域回坊地區的鼓樓北大街一帶地區。第二是鏈接另一政治中心南院陝甘總督衙門,毗鄰西安漢民古玩商以及漢民士紳階層主要聚居區域南院門一帶地區。第三是依附西安通衢樞紐鐘樓以東、以南的相關市街地區。

南院門古玩店多為漢民經營,有鄭鶴舫的「和茂永」、閻秉初的「藝苑齋」、夏鼎九的「九鼎齋」、
由陝甘總督衙門退役軍官張世傑1912年開設的「榮茂齋」、漢民古玩商楊幼石1913年開設的研古閣、古玩碑帖商合陽梁秀英開設的良簡齋等等。

北院門古玩鋪多為回民經營,有蘇兆年(蘇六)、蘇億年(蘇七)後代的古玩鋪;馬羽鶴、馬靜軒兄弟的華茂軒、 回民古玩商李二於1914年開設的積盛齋等。在三大市場中,尤以鼓樓大街為紐帶一線貫通的南、北院門兩大古玩收藏交易市場最為重要。而就南、北院門兩大古玩收藏交易市場來說,則南院門古玩收藏交易市場規模最大。

除古玩業外,西安還有一種與其關係非常密切且極具民族特色的行業碑帖業。真正商品經濟意義上的碑帖業始於宋,在清乾、嘉時期出現第一個高潮,於民國進入全盛。圍繞著西安碑林,碑帖拓片鋪集中在附近的府學巷、書院門、三學街一帶。民國時,著名的碑帖老店有翰墨堂、博古堂、會古堂、寶晉齋、文古堂、溯古齋、寶經堂、友石齋、輯古堂等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