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北魏司馬金龍墓(1張圖片)
  • 21年2月12日 16:2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北魏司馬金龍墓是北魏時期的古墓,是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與其妻姬辰的合葬墓,1965~1966年由大同市博物館考古發掘。據出土墓誌記載﹐姬辰死於延興四年(474)﹐司馬金龍死於太和八年(484)。
北魏司馬金龍墓墓室用特製的銘文磚砌築﹐磚銘為「琅琊王司馬金龍墓壽磚」。全墓由甬道﹑前室﹑東耳室及後室(主室)構成﹐總長度近18米﹐加上墓道全長超過45米。前﹑後兩室均為四角攢尖頂﹐後室高4.2米。在墓門券頂上部﹐出土有碑形石墓表。墓早年被盜﹐但發掘時尚存陶俑及動物模型約400件﹐其中半數以上是披有鎧甲的步兵和騎兵﹐騎兵的戰馬亦披有鎧甲﹐還有馱糧的馬匹及駱駝等。還出土石硯﹑陶壺﹑青瓷唾壺﹑漆﹑鐵剪和馬鐙等物。在後室西側﹐有一張雕飾精美的石床﹐用以放置棺木。床足雕出承托狀的力士﹐足間雕壺門﹐壺門以上雕忍冬圖案﹐圖案中雕出伎樂﹑龍虎﹑鳳凰﹑金翅鳥等。室內還有一具漆屏風﹐屏面彩繪列女等題材的圖像﹐並附有榜題﹐現僅殘存部分屏板及4個雕刻精細的石屏趺。石趺的方座雕纏枝忍冬及伎樂圖案﹐座上的覆盆部分飾蟠龍和山形上托覆蓮高浮雕。有的石趺在方座四隅還雕出立體伎樂童子﹐造型生動。這件漆屏風﹐是少見的北魏書﹑畫和石雕藝術珍品。司馬金龍墓的形制和室內佈置﹐繼承了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傳統﹐和同時期南方地區上層統治階級的墓葬基本一致﹐表明了當時中國南北各地文化上的聯繫。但隨葬俑群中的大量甲騎具裝俑和馬駝畜群﹐又顯示出遊牧經濟和北方民族軍隊的特色。一些陶俑的面貌特徵﹐有可能是模擬當時居住在大同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形像。
司馬金龍父司馬楚之,本是晉宗室,宋初以亂亡奔魏,被委以重任,久鎮雲中,頗有威名。《魏書》卷三七《司馬楚之傳》:說他「在邊二十餘年,以清簡著聞。和平五年薨,時年七十五」。下言恤典種種,頗見優渥,繼云:「長子寶胤,與楚之同入國。拜中書博士、雁門太守,卒。」寶胤之卒,在楚之之前抑或其後,這裡敘述得不很明確,而襲爵者是司馬金龍。金龍是楚之入魏,尚諸王女河內公主之後所生。金龍可以稱道的事跡似乎不多,值得注意的一則,是「顯祖在東宮,擢為太子侍講」。顯祖即獻文帝。金龍卒於北魏太和八年,其時正當文明太后執掌朝政。文明太后馮氏,乃文成帝后,一生曾兩次臨朝聽政。第一次在平息文成帝去世不久發生的乙渾之亂後,但為時很短。《魏書》卷一三《皇后列傳》記文明太后事云:「顯祖即位,尊為皇太后,丞相乙渾謀逆,顯祖年十二,居於諒闇,太后密定大策,誅渾,遂臨朝聽政。及高祖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后為之也。」三事相聯,簡筆載錄,此中卻涉及了宮廷中很嚴峻的一場最高權力之爭。獻文帝當政時,很覺得受文明太后挾制,因欲傳位京兆王子推,卻終於未果,而是依照太后意旨,由孝文帝即位。在這一事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正是司馬金龍的岳丈亦即姬辰之父源賀。《魏書》卷四一《源賀傳》:「顯祖將傳位於京兆王子推,時賀都督諸軍屯漠南,乃馳傳征賀,賀既至,乃命公卿議之,賀正色固執不可,即詔賀持節奏皇帝璽綬以授高祖。」本傳之末史臣贊語因特別表揚道「翼戴高宗,庭抑禪讓,殆社稷之臣也」。高宗,即孝文帝。司馬金龍墓屏風畫中的列女故事多采母儀之篇,且特別繪出《列女傳》之外的和帝鄧後,前引《後漢書?皇后紀》平望侯上安帝書中語,所謂「齊蹤虞妃,比跡任姒」,「正位內朝,流化四海」;「上考《詩》、《書》,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閾,未有內造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與文明太后的事跡湊巧暗合。顯祖在東宮,司馬金龍曾為太子侍講,而其岳丈偏偏正是反對顯祖傳位拓跋子推,而有「翼戴高宗」之功的重臣。金龍卒,襲爵者徽亮,卻是金龍與後娶之沮渠氏亦即太武帝之妹武威公主所生,乃「有寵於文明太后,故以徽亮襲」。徽亮後因坐連穆泰罪失爵,但那已在馮氏去世之後。

司馬金龍墓誌銘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