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由於明代以前的象牙雕刻品並不多見,主要為出土文物和博物館收藏,目前所見傳世品均為明清、民國時期,應注意與現代象牙雕刻品相區別。鑒定的要點是題材、造型、形象刻畫、衣紋、工藝等幾個方面。
一看工藝題材
老活和新活的區別是很大的。新中國成立後,工藝品選用的題材必須健康向上,不能有反動的、黃色的、醜惡的內容和形象,在題材的選擇上有許多禁區,如"四妃十六子"、"十二花神"等民國時期暢銷的品種,基本上不允許做了。在表現手法上也是如此,如花卉不能出現殘荷敗柳,松樹必定是枝繁葉茂;做"蟈蟈白菜",萊葉子上不能有蟲子眼。所以在題材類別和表現手法上都與民國以前的牙雕不同。
二看用料方法
以珍貴材料製作雕刻工藝品的行當(象牙、玉器),都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如去料要少(保持珍貴材料的重量),要占料挑面(即保持原料的最高點和最外點),顯個(顯得用料很多),全材使用、不講拼鑲等。這些工藝傳統是世代相傳的。但新中國成立後,有些傳統執行不嚴格,例如,為了追求造型美而去料較多,拼鑲較多。
三看造型
象牙技藝是手工承傳,造型的特點與藝人的審美觀念關係密切。民國以前,牙雕的製作是個人或小作坊行為,做什麼由市場決定。當時的象牙雕刻品以文玩為主,講究的是可觀、可玩,最重"把玩性",所以那時的象牙人物、動物造型都以團狀為主,沒有尖銳突起,沒有太懸而不宜把玩的部位,用行話來說就是"肉肉頭頭"、"圓圓乎乎"的。新中國成立後,牙雕的創作採用中小型藝術工廠的管理,各方面都有硬性規定,由於技術管理過分強調牙雕的雕塑性,而忽視了"宜把玩"的特點。所以幾十年來,象牙雕刻品的造型朝"顯活"、"顯工"的方向發展得太遠了,失去了"宜把玩"的特點。人物的臉型、姿勢更是如此,特別是人物的臉型,講究所謂的"解剖結構"和"鴨蛋臉",與古代具有鮮明裝飾性的做法有很大差別。
四看衣紋
牙雕衣紋的時代特點是鮮明的。明清牙雕強調"以線造型"的特色,用鑿子雕刻衣紋,以陰刻線為主(行內稱為"死衣紋"),也講"釘頭鼠尾"之類的刀法。新中國成立後,強調衣紋的真實性,大量使用大折疊衣紋和無折痕的下垂弧形衣紋(行內稱為"活衣紋"),製作工具不使用鑿子,而改用軟軸鑽,可以把仕女的各種服飾、風帶做成幾個大旋轉的動勢,倒是很飄逸,動勢也很美,但終歸與明清牙雕的衣紋、風帶有很大的區別。許多工藝的特點,其實是使用軟軸鑽才形成的,在形式和技巧上講都是很美的,但沒有刀刻的韻味也是實情,而且出現了用鑿刻法不可做出的造型結構。
五看尺寸
從民國時期開始,象牙製品以外銷為主。計量單位選用"英吋",而不是中國尺的寸,這種作風一直沿用到20世紀90年代。在清末以前,象牙製品是以中國的尺寸作為計量單位的。所以,在測量象牙製品高度時,如果正符合"英吋"的整數倍,則作品的年代最早也就是民國時期。在象牙行裡,作品的尺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數,牽涉到計價(加工製作費用)和用料的多少,所以一般不會出現非數倍"英吋"的現象。另外,製作者也不敢把尺寸做小了,以避免"偷料"、"換料"的嫌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製作的新象牙活,由於工廠推行規格化管理,對像牙製品尺寸管理很嚴格,相同的作品都是一樣高的。而清代末期以前是不會這樣做的。
六看底部
象牙雕刻擺件的底部,一般都不做細緻的加工。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工廠生產同類規格的牙活很多,為了知道作品是誰製作的,也便於核對工單傳票,藝人常把作品的編號刻寫在器底。作品完成以後,編號仍然在底部。要注意的是,編號是隨意刻上的,字體大小並不規範。民國以前的象牙雕刻擺件,因為生產的數量很小,也不需要這樣做,所以就沒有這個特點。象牙器皿類作品略好些,少見亂刻畫的現象。
七看雕刻內容的多少
這個特點也是由於新中國成立後推行規格化管理而形成的。規格尺寸相同的作品,從雕刻用工上看應當是相同的,比如兩對像牙臂擱,所雕刻的畫面內容(題材)不一樣,從雕刻的角度來看,卻都是一個亭子、一棵樹、兩個人、幾塊山石。又如8-12英吋高的象牙仕女,儘管姿勢和手持物不同,但一手執一枝大折枝花(牡丹、月季等,必有一大花頭和一兩個花蕾)、一手執扇的特點是不變的。這種工藝特點在清代末期以前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