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我收藏了一組五件漢代陶耳杯。

名稱及造型
耳杯,又稱杯、羽觴、具杯,造型上為扁橢圓形,弧形壁,淺腹,口緣兩側各有一個半月形耳。

時間跨度
耳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以後就不太見到了。

用途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的故事廣為人知,增進了大家對耳杯是飲酒用具的認知。


其實,除了飲酒,耳杯還可以作為盛放蘸料的盛器使用。江蘇省盱眙縣大雲山漢墓一號墓就出土了兩套所謂的「染器」(蘸調料用),銅爐上面就是一個銅耳杯。

材質
耳杯的材質包括玉、漆、陶、青銅和玻璃。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玉耳杯)

(漆耳杯)

(陶耳杯)

(青銅耳杯)

(琉璃耳杯)
我收藏的這一組耳杯,除了陶質本身的細膩和工藝的精工細作,表面保存了相當完整的墨跡和硃砂,推測當時是先在墨汁內浸染,然後在內壁敷上一層厚厚的硃砂。
至於寓意,我推測紅色的硃砂代表著富貴,也可能蘊含著升天成仙的願望。而用墨打底,就不知道是何用意了,歡迎有觀點的朋友在帖子下面留言分享。



因為熱愛,所以淘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