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龍紋作為一種裝飾,象徵著權利、身份、地位。在社會等級劃分極其清晰的古代社會,具有龍紋的器物可謂彌足珍貴。」家有千金不如家有一寶,家有一寶不如家有朝堂一瓷寶」。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了區分本朝與其他時期不同,通過繪製不同紋飾來體現當時社會階級文化性與社會性。因此,在不同時期在各類瓷器上繪製的龍紋皆不同。在歷史繁榮時期,瓷器龍紋繪製異常精妙,精工細作,彷彿渾然天成,每一筆每一劃能看出當時國富民豐;在歷史震盪期,瓷器色彩暗淡,龍紋繪製如潛龍在淵,更多的體現一種忍與讓。
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不同時期青花瓷器龍紋特點:
首先,介紹元
元代,以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馬背上走天涯,四海為家;遊牧民族,也是一種入侵的民族,「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衝鋒打仗」兩句蒙古詩就是當時遊牧名族意識形態的體現。
在各類青花類梅瓶、大罐、酒壺常看到,龍紋線條飄逸、不拘一格,真品輕靈的線條感很容易讓我們眼前一亮。元代的龍腿是「大長腿」,標準的美男子,細長而有「雞」肉感。為何叫「雞肉”?細看,好多龍腿像接了1塊,和清代」肌肉「龍完全不同。3、4、5趾,有鉤感,卻不強。龍鬚上揚,身附網狀紋。鬍鬚稍有老態龍鍾之感。
明
明代龍更是形態各異。
永樂龍,鼻眼明顯,龍鬚朝前,鬍鬚稍撇,龍身和元稍有不同,龍紋多了層次感,龍鱗處細描。有的龍腳較直,龍爪不僅僅有單一的弧度,而是更像動物爪;宣德龍凶,有的龍鬚直立,有的稍有角度,頭尖,龍紋更有層次感,龍體較瘦;跨至成化,成化龍鬚直立,早已沒有宣德朝龍的兇猛,多了一種喜感,上鄂伸出;隆慶一改過去以雲龍紋為主的紋飾,構圖簡練,渾身細而長,龍紋與龍爪不明顯,彷彿塗抹。
清
清代大家比較熟悉,與明代相比,體態豐滿,康熙年,龍紋有的高壯,有的瘦小,形態各異;雍正一改康熙朝龍角特點,特別突出;乾隆與雍正朝龍類似,身體扭動弧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