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率先發佈歷史上最大面額貨幣(1張圖片)
  • 17年11月24日 02: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大泉當千

公元222年,孫權依靠江南豪族割據東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吳國。229年,他正式稱帝,設置郡縣,設聘百官,安撫百姓,「鑄山為銅,煮海為鹽」,政治逐步趨向穩定,經濟也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在亂世中把個霸業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他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是人丁缺乏、財政困難。東漢末年先後爆發的黃巾軍農民起義和董卓之亂,把個漢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漢代祖業攪得「周天寒徹」,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為了擺脫困境,孫權也和曹操一樣實行屯田,並且規模很大,僅次於北方的曹操,以這種邊耕邊戰的軍屯方式解決軍民的生計問題;但連年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社會的運轉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東吳的疆域內雖然有六合的冶山、揚州的大小銅山,不缺乏礦物資源,但是卻缺乏勞動力,尤其是從事開採和冶煉這些重體力的勞動力。孫權曾派手下大將恆溫去台灣,不是去佔地盤,而是擄掠勞動力,可見當時缺人缺到何種程度。

人少,可供勞役的對象也就少,這就造成了東漢末年各個割據勢力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財政困難。整個社會鬧錢荒,貨幣市場出現了五花八門質量低劣的「惡錢」,如董卓的「榆莢錢」,還有民間的減重五銖、剪邊五銖、侵輪五銖等等,總之就是盡量把一個錢變多個使用。

事實上,三國時代靠鑄大錢解決財政困難的,首先是實力最弱小的蜀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打益州,為解決軍需,鑄「直百五銖」。用鑄造兩個五銖錢使用的原料鑄出來的錢,卻要當五銖錢的一百倍面值使用,這實在和搶錢無異。

當然,如果再往前推,首先發明這種把一個錢變著法當若干錢使用的「面值貨幣」的人,不是劉備,而是王莽。王莽在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貨幣,發行了大錢、契刀、錯刀三種大面值新貨幣,分別折合五銖錢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後多次「幣改」,各類大面值貨幣改頭換面,卻始終存在。當時就有批評者指出,他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也就是五銖錢重量的二點四倍,卻要當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貨幣改革被人貶為「瞎胡鬧」。

由於錢幣不斷減重,相鄰的蜀地又通行起虛值當百錢,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為吳國當務之急。《三國誌·吳志·孫權傳》有兩項記載:一是「(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二是「赤烏元年(公元238年)春,鑄當千大錢。」就當時來看,孫權似乎就鑄造這兩種錢。

孫權的「大泉當千」(如圖)是繼王莽之後最大的虛值錢(王莽的大布黃千也是一當五銖錢一千,更有泉界俗稱「金錯刀」的「一刀平五千」,一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使用),目前所發現的「大泉當千」錢,最早的鑄於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較重,也不到35銖,後期的則不足20銖。也就是說,「大泉當千」最重的版本,不過相當於五銖錢份量的七倍,卻要當五銖錢面值的一千倍使用。

當時,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這也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當千」版別忒多,五花八門,按大小畫分,有小型、中型、大型。同種型號裡,又有斷千、連千、勾泉、橫豎泉、歪點泉、橫豎遠、橫豎近等等多種版本。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