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大清王朝經歷康雍乾的盛世的發展中國瓷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輝煌,自嘉慶皇帝之後經濟走下坡路,中瓷器工藝發展也出現了衰敗的局面,到晚期先發、光緒乃至到民國時期中國古代瓷器走下坡路了,主要以顏色釉瓷器、黃釉、粉釉瓷器、粉彩瓷器為主,導致青花瓷也跟著衰敗,那麼晚期時期各個年代晚清各個年代青花瓷特點有哪些呢。
咸豐(1851——1861年)
咸豐朝共11年,青花瓷器燒造數量極其有限,官窯青花瓷的質量曾一度回轉,略有精品出。咸豐六年以後的十餘年間,朝廷內憂外患加劇,戰火瀰漫整個景德鎮,官窯毀壞殆盡。咸豐末年,又遭八國聯軍入侵,國家受到巨大損失,清代瓷業之敗落,莫過於此,故咸豐時期的傳世精品甚少。
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髮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髮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咸豐年款主要以「大清咸豐年制」六字楷書青花款為主;仿明清款有「成化年制」「天啟年制」「大明天啟年制」和「雍正年制」等,刻寫兼有,楷書刻款,呈四字兩行排列;楷書寫款,呈六字兩行排列,無邊框。還有紅彩款。堂名款有「退思堂」款等。最早咸豐年款為「咸豐元年淮陽履和堂陳祭器」銘款,傳世品中有「咸豐元年淮陽履和堂陳祭器」銘款青花爐。民窯盛行圖章式的篆書款。圖記款主要有二壽桃、桃蝠和百結等。
同治(1862——1874年)
同治朝共13年,當時景德鎮官窯開始恢復生產,但青花瓷產量很少,但有少數歷代相傳的仿明代器物屬於精品。
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髮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髮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髮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同治青花瓷器型見拙而欠秀美,紋飾已圖案化,筆法細弱,缺乏生機,內容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窯多用福祿壽禧等吉祥如意的圖案作為主要裝飾,缺乏創新。民窯畫法則雜亂無章,繪工大多欠精。在工藝方面,胎質粗松(官窯較細白),釉色泛白,平整度差,白中泛青的釉面基本不見。同治托(堆)粉青花器尚常見。瓶口多見葵花口,肩部堆塑二螭龍紋,瓶頸部或貼塑對稱雙獸耳,或飾板式靈芝耳。
同治年款多用 「大清同治年制」 六字楷書款或 「同治年制」四字楷書款。堂名(其它)款主要有「務本堂制」「竹雪軒制」「慎思堂制」「體和殿制」「山高水長」及「太平天國千歲卍夫國安」等。專為慈禧燒製的青花瓷多署「體和殿制」銘款。民窯則多四字篆書款,或六字戳記印章款和四字抹紅楷書款。圖記款有壽桃、百結等。
光緒(1875——1908年)
光緒年間,青花瓷生產稍有復甦,呈現「迴光返照」之狀。光緒青料使用浙料,同時可能也用珠明料。民窯則用洋藍或石子青。光緒晚期,中外古陶瓷愛好者劇增,古瓷珍貴稀少,因而市面上仿古器隨之大量湧現,光緒仿康熙、乾隆等歷代青花瓷的水平較高,使得青花瓷市場魚龍混雜,令人不辨真假。
光緒青花髮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鬆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啣環耳。
光緒年款是「大清光緒年制」 六字篆書款和六字楷書款並用。仿明清款主要有 「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康熙年制」 「雍正年制」和「乾隆年制」等,以楷書為多,呈四字兩行和六字兩行排列,或六字三行排列,多無邊框。篆書款呈六字兩行橫式排列,無邊框。堂名(其他)款有「興邑復古窯造」「若深珍藏」「儲秀宮制」「長春宮制」「嘉泰松軒」「儉存齋」「聚厚軒」「燕趙悲歌之士孔子四十一癸卯(光緒二十九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圖碗)、「樂道堂主人制」款(青花纏枝蓮折角高足碗)、「清華珍品」和「江西瓷業公司」等。最早光緒年款是「光緒廿九年世忠堂」銘款,傳世品中有「光緒廿九年世忠堂」銘款青花雲龍紋筒爐。民窯器有「光緒年制」楷書抹紅款。圖記款有靈芝、百結和魚款等。民國趙汝珍認為,「若深珍藏」銘款為官窯款。
宣統(1909——1911年)
宣統一朝,雖僅三年,但其官窯瓷精緻規整,具有現代氣息,間或生產少量仿清早期青花瓷。既給景德鎮明、清官窯瓷器,也給中國古代官窯瓷器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宣統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青花髮色青翠明艷,民窯多用洋藍。宣統青花瓷少數造型規整,大多胎體厚重,造型笨拙,主要有瓶、罐、爐、杯、碗和盤等。紋飾圖案主要有龍、鳳、八仙、八寶、八卦、雲蝠、雲鶴、團花、纏枝蓮和「壽」字等。在工藝上,機制的器形更加規整,胎質高度瓷化和釉面玻化,使器物表面火光十足,胎體也較輕薄,頗具現代瓷特徵,扣之可聞清越的金屬聲,但機械制瓷技術尚未對民窯產生影響。
宣統年款主要有「大清宣統年制」 六字楷書青花款,或六字楷書抹紅款。仿明清款主要有「大明嘉靖年制」及「康熙年制」等,為楷書款,呈六字三行或四字兩行排列,無邊框。堂名款主要有「宣統乙酉宜春堂制」「宣統庚戌宜春堂制」「宣統己酉宜春堂制」、「宣統二年繼世堂」和「來鶴堂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