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這件素三彩陶塑船(圖1),高11.5、長17厘米,1959年安徽省蕪湖市鐵山出土,現收藏於安徽博物院,近年借展在蕪湖市博物館。這件陶塑船塑船身、艙室、亭台、人物等,船身似月牙形,前提後翹,前部船板有一開口,可通船身內,為船艙;船體中部建一亭台,兩側設有欄板,亭內三人圍桌端坐,人物皆作明人裝束,亭台前放置一供瓶;在船尾部有一間艙室,艙室開有兩窗一門,在艙室對應的船尾下部開有一缺口,塑有一物,似為船櫓,因此推斷船尾的艙室應為船工搖櫓的操作間(圖2)。陶船通體施綠、黃、紫三色彩,船身以綠彩為地,並刻有草葉等紋飾,又以黃、紫彩點染作水波狀,以表現陶船行駛於水中。船體上部的亭台、艙室與人物主要以綠、黃兩色彩相間塗染。整體觀之,這件陶塑船素雅古樸,細節上刻畫得較為清楚。
圖2
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紫、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者,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說明紫、黃、綠是素三彩最常見的三種色彩,這與這件素三彩陶塑船的三色也是一致的。同時,也可知在民國時期,素三彩已受到外國收藏家們追捧,價值不菲。
總體來說,明代的素三彩主要還是繼承了唐宋以來三彩器的特點,為低溫一次燒成的陶胎三彩器,筆者觀察過的數十件明代素三彩胎體皆比較疏鬆,釉面玻化程度不高,應該還是屬於陶器,與清代康熙以後官窯先澀胎成瓷再施彩二次燒造的瓷胎素三彩還是有較大區別的。而明代素三彩產品主要見有人物俑、器具模型等,應當還是作為隨葬的明器,這件素三彩陶塑船應該也是隨葬明器,但這類品種較為少見。
形制相似的素三彩陶塑船,曾於1974年在浙江省嘉興市一座明代天順癸未年(1463)包處士夫妻合葬墓中出土過一件(參見《明天順墓出土的素三彩瓷船》,《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明天順素三彩瓷船》,《收藏家》1996年第2期)。報導中稱作素三彩瓷船,但看圖片可能還是素三彩陶器。這兩件素三彩船形制是非常相似的,均為中部有亭台,船尾設艙室,船頭船板開口可通船身內的船艙,大體可判斷兩件素三彩船的年代相近,均為明代前期的遺物。同時,兩件素三彩船分別出土於安徽蕪湖和浙江嘉興,都屬江南水鄉,河網密佈,舟船是古代這些地方主要的交通工具,它們的發現也為研究明代舟船的形制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