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共9張圖片)
  • 23年6月10日 11:0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雍正時期被認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今天小四整理的是即將在香港保利春拍中的一些瓷器。

清雍正 紅釉束腰碗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高9cm;直徑15.8cm 估價: HKD420,000-500,000

款識:青花雙圈 「大清雍正年制」六年雙行楷書款

髮色妍美的紅釉燒成難度較高,康熙朝景德鎮御窯廠復燒此品種,至雍正時期工藝成熟,色澤艷麗,堪稱清代紅釉器的典範。雍正時期的窯變紅釉器物施釉較厚,釉面多豐瑩潤澤,有較強的玻璃質感,光亮奪目。亦有少數器物光澤感較弱,顯得比較凝重、渾散。釉面上偶見有細碎的開片紋理。器物底足處一般都經過磨平加工,胎釉交界處極為規整,沒有垂釉現象。圈足露胎處多為渾圓的「泥鰍背」狀。民窯器底部有明顯的旋痕。雍正時窯變紅釉瓷的款識多在器底陰刻「雍正年制」四字兩行篆書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民窯均無款識。處於盛世時期的清代瓷器手工業,也是隨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況且,雍正皇帝特別喜愛仿鈞瓷,隨著社會的穩定繁榮和皇帝的重視,都促成了窯變紅釉瓷器的創燒與後來的發展。這一階段窯變紅釉瓷器的胎骨由於瓷土淘選得細緻,呈現出極為堅密、精細的特點,胎色潔白。大型器物的胎骨也較薄,不顯厚重感。

拍品敞口微斂,折腰,近底處內收,造型妍美。內壁白釉,外壁施紅釉,釉色宛若豇豆紅色,艷麗的紅色中摻雜淡綠色斑點,如紅霞掩現朝霧之中,隱泛綠氤,釉色變化神妙無方,可謂「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甚為柔和悅目。

清雍正 檸檬黃釉小碗 (一對)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高5.8cm;直徑10.1cm 估價:HKD3,200,000-3,500,000

縱觀有清一代,宮廷藝術珍品以雍正朝為最。雍正皇帝的審美品位,引領了彼時御窯瓷器的風格變幻,使之步入至美至精的境地,於彩瓷之外,諸色釉瓷亦精彩紛呈,仿古與創新並存。至雍正一朝,以氧化銻入料,創檸檬黃釉,色澤純淨嬌嫩,賞心悅目。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唐英撰《陶成紀事》記載了「歲例供御」的57種彩、釉,其中的「西洋黃色器皿」所指便是此類檸檬黃釉瓷器,等級極高。傳世所見檸檬黃釉以雍正朝製品的質量最好,目前兩岸故宮博物院所藏此時檸檬黃釉瓷數量絕少,器型多為盤、碗、杯、碟等圓器。清宮《乾隆記事檔》載:「乾隆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太監高玉交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洋黃三寸碟、洋黃裡外收小三寸盤……傳旨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此處所說的「洋黃瓷器」當指雍正朝的舊物。

本品內壁與底部施白釉,外壁檸檬黃釉,黃釉嬌嫩,釉色瑩潤,白釉勻淨細膩。足底青花雙圈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字體俊秀雅致,工整而不失韻味,目前兩岸故宮藏同類瓷數量稀少。本對碗器型較大,深腹直口,接近敦式碗造型,胎質精良,乃傳世所見雍正朝檸檬黃釉品質卓絕者,如今成對而出,極為難得。

清乾隆 黃釉暗刻團花紋碗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高6.1cm 估價:HKD300,000-400,000

敞口、弧腹、圈足,碗心與外壁皆於黃釉地上,內壁正中雙圈內飾五瓣球花;外壁下部週身飾蓮花瓣,上托球花四朵,間飾卷雲昇騰紋。寓意祥瑞連連。足內以青花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內外黃釉的器皿,被稱為「黃器」或「殿器」,黃色有龍紋的瓷器當為天子用器,黃色無紋的瓷器大多為皇太子、皇后用器,皇貴妃只能用裡白外黃的器皿,這一制度從清初一直延續至清末。皮球花紋也稱皮球錦紋,由絲織品的圖案演化而來,在雍正朝之後的瓷器上經常看到。此類皮球花制碗存世較為稀有,同類可見香港徐展堂先生舊藏,後售於《靜觀堂》。

清乾隆 黃地綠彩暗刻海水雲龍紋貫耳橄欖瓶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高30.5cm 估價:HKD3,800,000-5,800,000

此瓶撇口,束頸,腹部呈橄欖型,下弧收至底,圈足,頸部飾雙貫耳。通體施以黃釉,紋飾先刻後繪。頸部及腹部飾以雲龍紋,底部近足處以波濤海浪紋為飾,並對襯飾兩穿孔,作穿帶瓶式樣;器底亦施黃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景德鎮黃地綠彩品種始見於永樂朝,但永樂朝並無完整器傳世,目前所見多是從御器廠廢品堆積層採集的碎片。明正德、嘉靖時期燒造成熟,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燒造,由於作為宮廷內指定的品種。本瓶紋飾之黃、綠釉均為素胎上掛釉,經二次燒成,此類作品盛行於明清二代,更成為皇朝禮制中的定燒品種。此器在傳統的黃綠二色上又加入了淺綠一色,使得整體色彩更為活潑、鮮明。

本瓶的器形源於青銅酒器,尤與西周的貫耳壺相近,外撇的圈足上均有兩個穿孔,《西清古鑒》卷二十上收錄的周貫耳壺九便為此種器形。

清雍正 粉青釉加藍料彩螭龍紋折沿大盤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直徑50cm 估價:HKD3,000,000-3,500,000

景德鎮御窯廠燒製青釉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永樂朝,起初是以仿燒龍泉青釉開始的。清代青釉器的燒造肇始於康熙,極盛於雍干。雍正青釉根據釉色深淺不同可分為豆青、冬青、粉青三個品種。

本品造型規整,氣勢恢宏,外壁飾雙層蓮瓣紋,圈足露胎處呈鐵褐色,器底篆書「大清雍正年制」款。其最為矚目之處則是盤心螭龍騰雲圖的裝飾手法,先以淺剔刻勾勒出螭龍和祥雲之外形,後覆以淡雅的天藍釉,其色濃淡交替暈染,使得螭龍富具立體效果而無誇張之感。螭龍神態生動,遒勁威武,一展叱詫風雲之態,沿襲康熙御瓷冬青釉暗花海水龍紋萊菔尊上螭龍紋的風格,為雍正一朝所僅見。所施粉青釉,質地厚潤清幽,與淡雅的青花相互輝映,全器蕩漾著婉約含蓄之氣。

本品尺幅之大為雍正御瓷顏色釉瓷盤之最,是雍正一朝御窯摹古之佳作,化裁於元代龍泉堆貼龍紋大盤而成,祖本可參見英國大衛德爵士舊藏元龍泉窯青釉貼花雲龍紋折沿盤。其去元代粗獷豪放之氣,改以婉約靈動之裝飾,自見雍正御瓷之品格。

清乾隆 霽藍釉盤 (一對)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直徑16.2cm 估價:HKD250,000-350,000

敞口、弧腹,矮圈足,盤形規整,胎質細白緻密。內施白釉,外飾霽藍釉,色如藍寶石,明艷照人。底落「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此種祭藍釉品種應為清宮設置在天壇祈年殿中祭器,與祭藍釉燭台,香爐等搭配使用。傳世所見盤心磨損嚴重者多,未使用即未見磨損者較少。霽藍作為瓷質五供的基本色釉,沿襲廣泛,順治朝天下初定,隨即燒造祭器,可見祭器對國家禮制的重要性。

清乾隆 窯變釉撇口荸薺瓶

清雍正、清乾隆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瓷器

尺寸:高21.5cm 估價:HKD1,200,000-1,800,000

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秀麗端莊,通體施窯變釉,外壁呈紫色細絲紋,瓶內呈月白,底部著意摹仿鈞窯,覆以醬色混灰白亮釉,底部正中「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刻款。

《稗史彙編》有云:「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 窯變釉一般採用兩次或多次上釉方法造成,所施釉料中除銅以外,還含有鐵、錳、鈷、鈦等微量金屬元素,在燒成過程中,這些金屬元素自然結合,因而使釉面呈現出不同的色調、花紋或斑點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