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擁有1600多年歷史的龍泉窯是我國制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窯系,窯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區。
龍泉青瓷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顏色釉瓷器品種。工藝上,具有多次施釉,厚釉,玻璃光感很強等特點。 龍泉窯在南宋時達到黃金時期。北宋滅亡後,北方人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爭所破壞,甌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到南宋晚期,由於北方制瓷技術的傳入,龍泉窯結合南藝北技,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
這一時期,龍泉窯出現了一種碧玉般的厚釉瓷,這種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兩類。同時,龍泉青瓷就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成為當時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對外貿易產生的大量需求帶動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湧現,產品燒製技藝質量不斷提高。 宋代龍泉窯有兩類產品:一類是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白中泛青,釉層柔和無開片,足底露胎處呈赫紅色,俗稱「硃砂底」。其典型器物是粉青、梅子青,有人認為這就是習慣稱的弟窯器。粉青色正是鐵還原的標準色。由於釉藥下注,往往在轉折部分釉藥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條白線,即就是所謂的「出筋」;這種出筋,也往往出現在凸雕的花紋上。弟窯還有翠青色,濃淡不一;豆綠色,顏色與汝窯器大致相同,往往不易分辨。另一類是黑胎青瓷,屬龍泉仿官窯。 龍泉窯分為哥窯和弟窯。
在南宋,龍泉窯佔得了一席之地,特別是哥窯,位列「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其一。在這裡,我們按照釉色和胎體對哥窯和弟窯進行甄別。哥窯梅子青釉,釉面多開裂,俗稱「冰裂紋」,胎體鐵黑,風格古樸,有金絲鐵線、紫口鐵足之稱。作為哥窯的兄弟窯,弟窯白胎厚釉,色澤柔和,溫潤如玉,青翠欲滴,燒造質量略遜於哥窯一籌,但總體水平仍領先於國內其他窯口。
南宋末期,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燒製成功,巧奪天工,在我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粉青、梅子青是公認的青瓷釉色的巔峰,它不僅意味著龍泉窯制瓷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豐富的審美意蘊。
南宋龍泉窯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傳承古代青銅器演變而來的。人們在審視這些玲瓏雋秀的南宋龍泉窯青瓷時不免要發出驚歎,它們身上帶著太多官窯器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