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今天聊聊我特別喜歡的一個窯口—越窯,不涉及歷史,僅僅是聊聊。
圖文無關,我就是想插個圖
越窯這個名字現在可以查到的最早是在陸羽的《茶經》裡提到過的,主要窯廠在越州的余姚、上虞等,唐代一般都以所在的州名命名瓷器廠,所以就叫越窯或越州窯。
圖文無關,我就是想插個圖
古越州制瓷業一直很發達,從商周就開始燒瓷器,一直都在不斷的進步,尤其是從東漢到宋的一千多年間,制瓷業從未間斷,規模也越來越大。說到越窯首先想到的就是青瓷,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被廣大人民迅速接受並喜愛。所以越窯的青瓷在那一時期發展的也特別的快。發展的快,技術創新也就多了,在成形方法上也多了拍、印、鏤、雕、堆、模制等。也是因為有的多樣的成形方法,製造的器型也就特別的多了。所以那個時期的越窯瓷就已經打入百姓內部了,並且慢慢的代替了之前人們使用的漆、木、竹、陶、金屬器等。這是多麼大的進步啊!可以說讓瓷器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越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文無關,我就是想插個圖
三國時期的越窯瓷器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極少數燒瓷的溫度不夠,所以胎質比較松,呈現出淡淡的土黃色。而釉面放面釉汁比較純淨,以淡青色為主,少數有黃釉、青黃釉。這說明當時的還原焰燒製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成釉放面釉質比較均勻,胎和釉的結合很牢固,極少有流釉或者釉層脫落的現象發生。紋飾放面早期比較簡譜,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和耳面印葉脈紋等。到了晚期就出現了斜方格網紋,裝飾逐漸趨向繁瑣。
圖文無關,我就是想插個圖
明天繼續聊聊越窯的巔峰時期—西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