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唐代越窯瓷器的特點有哪些,越窯窯址於1934年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經過多次調查,已初步弄清了越窯的分佈範圍、燒瓷的歷史以及燒製器物的主要特徵。那麼唐代越窯瓷器的特點有哪些呢?
1978年,浙江寧波遵義路出土的越窯執壺,叭口,腹作瓜稜形,肩部一側貼多角形短流,另一側在頸與肩之間連一曲柄,圈足寬矮,廓線柔和,稜角挺拔,各部分的比例適度,配以勻淨滋潤的青釉,顯得十分優雅秀致。嵊縣升高工村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龍紋罌,大叭口、長頸、橢圓腹、平底,頸與肩連四系,外口沿雕貼盤龍紋飾,這種罌雖然與前期的“盤口壺”有較大區別,然而不難看出它是從“盤口壺”發展而來。1958年,浙江慈溪縣上林湖出土的蟠龍四罌,形制上也與此大體相同。這時的盞托,盞底較小,圈足向外撇出,口張開。口沿及腹壁五處凹進,托邊翻捲,胎質細薄,釉色青綠,全器猶如一朵出水的荷葉托著怒放的荷花,設計巧妙,製作精緻,表現出匠師們的高度藝術造詣。水盂式樣很多,有斂口、短直口和蓋,腹部扁圓形,或圓球形,或方形圓角,細巧幽雅。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雲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復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占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以上就是關於“唐代越窯瓷器的特點有哪些”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